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养老服务产业短板亟待补

发布时间: 2021-08-12 01:57:17      来源:http://来源:解放日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特派记者谈燕王海燕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到1.78亿,预测2020年将达到2.4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4—2—1”家庭结构状况日趋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压力持续

 本报特派记者 谈燕 王海燕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到1.78亿,预测2020年将达到2.4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步入老年,“4—2—1”家庭结构状况日趋增多,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社会养老服务压力持续加重,尤其是城市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长与养老服务供给相差甚远。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开开心心颐养天年?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社会、家庭要共同给力,构建城市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老年养护,努力实现为老服务的全覆盖。

完善老人长期照护体系

    据统计,我国现有养老福利机构的床位170万张,每百位老人床位数仅0.8张。按国际最低标准,老人中5%需机构养老床位,我国至少应有700万张床位才能满足基本需求。目前城市中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位置比较偏远,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社会办养老院价格偏高,护理资源严重短缺,更无暇顾及居家护理。

    此外,我国城乡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的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高龄老人多数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他们退休早,养老金低,患病频率高,照料支付能力差。左焕琛委员提到,尽管有些城市探索建立了对低收入老人的养老补贴制度,但准入门槛较高,绝大多数高龄、失能老人只能自费购买养老服务;但家政市场还不规范,保姆工资飙涨,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缺少护理保险。“要让老人们体面养老,由低层次、单一型养老向生活照料、健康维护和精神慰藉等全方位、复合型转变,建立和完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势在必行。”

    在左焕琛看来,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应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人。目前,“居家养护”和“社区养护”还相当薄弱,需要加大发展力度;“机构养护”则需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结构布局、提高服务质量。

    与老龄化加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人员严重缺乏、素质不高、队伍极不稳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沈志刚代表建议,在职业教育中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职业学校中扩大养老服务专业招生规模,同时在城市中加强对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能力。

培育扶持养老服务产业

    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托底”保基本,还要社会力量共参与,发展养老产业,补足老人颐养天年的“短板”。

    张吉吉人代表提到,在上海一些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承担为老服务的职责,“这些社会组织长期在社区一线,了解老人的实际需求,服务也更‘贴肉’。”在上海近年来推出的社区公益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批社会组织围绕老年人所需,推出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张吉吉人建议,要加大对这类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他们进一步发现、满足老人的需求。

    养老产业的发展亦得到代表委员关注。沈志刚谈到,现在养老服务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养老机构基本上以照顾和护理老人为主,以老年人休闲、康复以及居住为主等不同层次的服务产业尚未开发,老年人康复、医疗、休闲、生活等相关产品品种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

    周汉民委员认为,养老服务产业的功利化倾向较为明显,存在追求盲目发展、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现象,缺乏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益突出。

    沈志刚建议,要在土地、税收、融资、就业等各个方面给予养老服务产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发展,培育并扶持一批养老服务产业,为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要关注

    在严诚忠代表看来,老年人政策与制度建设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老年人概念的认识仍有待深化。“例如,我们常常会把老年人群视作当然的弱势群体、低收入者;年长似乎必然智退体弱,身心衰老,只能安享救助,难以多做贡献。”

    “其实除了占老年人群约10%的失能老人外,绝大部分老人不仅能自己照顾自己,还为家庭和社会持续做出贡献。”一些代表委员指出,老年人并不只是被赡养者,也是消费者、利益创造者。老年人对晚年生活仍有很高的质量要求,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帮助他们继续实现自身价值。

    “比起物质层面,老年人在精神上、感情上的需求更大。”叶惠贤代表提到,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精神需求,不仅子女们要多关爱老人,社会也应关注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提供相应服务。

    目前,社会上往往只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漠视了长者的精神文化需要。在严诚忠看来,广大老年人期盼就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期盼接受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以缩小代际差距,参与社会建设与管理、跟上时代步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发展老年教育有助于推进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也是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他建议社会要为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老年教育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上海发布@网友议政

    如何共同给力“养老”?今天,这一话题经本报与“上海发布”微博平台合作的《两会关注》栏目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截至晚上发稿,评论、转帖近1800余条。网友们集思广益,纷纷亮出观点与建议。

    “纶_活力国宝”:政府尽最大的努力完善社会养老保障系统,社会也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帮助,让他们觉得不是一无是处,从生理心理各方面,家庭养老不仅是义务也是责任,这个不可以推卸,即使再苦,子女不能只把心思投到孩子身上,也要多关心自己的爸妈。别忘了,你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

    “daisylok”:政府要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投入,增加床位;吸收民间组织参与要做好引导、监督和管理。社会要提倡邻里关爱,通过老年俱乐部等平台满足老人精神需求、用膳需求等。家庭更责无旁贷,在悉心照顾的同时,不要忽略老人。

    “melody2010的微博”:政府不断发展与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建设“托老所”,培养专业社工,尤其要注重社工职业道德的熏习,并逐步提高社工的待遇。子女多学习一些老年心理知识,给父母更多精神慰藉。

    “spring363”:现在有养老金的四个老人在经济上不需要儿女的支持,真正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和对病体的扶持。但是往往子女对老人的抚慰总是不及对下一代那么细致入微。办托老院、临终关怀医院应该有计划地实施了。

    (本报北京3月11日专电)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