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泳
编者按 上海医疗资源虽然丰富,但存在“结构性短缺”:婴儿出生小高峰来临,各大产院人满为患;银发浪潮持续汹涌,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这“一老一小”住院难,许多市民感同身受,心焦不已。医疗卫生机构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缓解供需矛盾?医改措施如何取得突破,早日从根本上破解难题?本报今起刊登连续报道,也欢迎读者发表意见建议,来信请发至kjb@jfdaily.com。
“龙的传人”龙年生子,向来被视为吉祥之事。今年适逢壬辰年,出生高峰已然显现。产妇蜂拥而至,沪上几家知名产院几乎全都人满为患,服务能力接近极限。“生孩子”原本“顺理成章”,如今却变得“有点难”。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红房子医院杨浦院区,产科几乎全部“爆满”。走廊里随处可见加床,而相比其他科室,产科要加就加“一大一小”两张床,导致原来宽敞的走廊逼仄不已。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杨浦新院区运行至今两年有余,去年同期产科145张床位未全部开满,今年却早早爆棚,最高峰时一个病区加了17张病床。目前医院规定,顺产两至三天可出院,剖腹产四至五天可出院。即便床位周转率不断提高,仍有不少产妇无奈睡在走廊里。产妇陆女士与刚出生的婴儿躺在走廊一角,家人只能搬张凳子依偎过夜。“医院要求,母婴同室方便母乳喂养,可真没想到床位如此紧张。大人就算了,小毛头也跟着睡走廊,真作孽啊。”陆女士家人颇显无奈。
产科“爆棚”,并非只在产后。孕妇建卡产检时,便尝到了“预约难”滋味。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以周到服务闻名,许多孕妇慕名而至,却因挂不到号失望而归。“人实在太多,每月分娩量达到1000人左右,超出了医院可承受范围。”院方表示,“为确保服务质量,我们实行限号,为了保障区内孕产妇,只能为区外孕妇留极少名额。”
限号,导致预约建卡的时间一再提前。家住松江的刘小姐,一查出怀孕就前往长妇幼排队,可结果仍然令人沮丧,“医生说没号了,在我前面挤进去的女孩怀孕35天,我比她晚了两天,真是可惜。”业内人士透露,在沪上部分知名产院,限号措施甚至导致“黄牛”再起,少数专家号一度炒到千余元;此外,还有少数孕妇索性在知名产院附近租住宾馆,直至临盆急诊入院。“医院不能推诿产妇,我们只好接收,”一家产院负责人表示,“但这样无疑会对医疗安全带来不小的隐患”。
市人口计生委统计显示,近几年上海人口出生数量稳步上升,今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预计可达18万左右。同时,由于不少孕妇只选择个别知名产院生产,“一拥而上”导致扎堆。红房子医院副院长、产科主任李笑天教授说,今年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将达1万人左右,比去年翻了一倍;加上国际妇幼保健院、第一妇幼保健院等,少数几家大产院接纳了近半的出生人口。对此专家明确表示,怀孕分娩属于自然生理现象,并非人人需要进大医院。合理分流、均衡资源,才能从源头化解产科的预约难、住院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