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 正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1-14问)

发布时间: 2020-04-22 19:40:32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组 编委会 顾问张茅马晓伟王军胡晓义 主编胡祖才 副主编刘新明孙志筠姚宏侯岩 编委 于世利于秀明于明珠马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答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组

编委会

顾  问:张  茅  马晓伟  王  军  胡晓义
主  编:胡祖才
副主编:刘新明  孙志筠  姚  宏  侯  岩
编  委:(以姓氏笔划排序)
        于世利  于秀明  于明珠  马  进  毛群安  王  羽
        王志勇  王芳琳  王治坤  王雪涛  王  斌  王  辉
        王  蕾  石  光  任  伟  朱德政  许志仁  闫树江
        齐小秋  何  维  何  翔  余功斌  妥  佳  宋其超
        张宗久  张  瑞  李  忠  李大川  李岱昕  李春芳
        杨  青  汪  唯  陈  玮  周  巍  周和宇  周明坚
        罗  燕  范  晶  郑  宏  姚建红  姜  宇  赵  宁
        赵同刚  赵自林  徐  科  秦小明  郭剑英  高光明
        黄心宇  傅  卫  焦雅辉  童爱萍  韩会学  解江林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1.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改革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有效控制了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一贯坚持和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3年“非典”之后,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同时,我国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药物治疗;对儿童普遍实行免疫规划,免费疫苗接种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
    二是建立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三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经覆盖2亿多城镇职工、1亿多城镇居民和8亿多农村居民。同时,我国不断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是建立了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由17.0万家增加到29.8万家,其中医院19852家,乡镇卫生院39876家;病床床位由204万张增加到370万张;卫生人员由310万人增加到590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61.4万个,乡村医生88.2万人。同时不断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控制和疑难杂症救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服务体系,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和93%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四是不断完善医药生产、流通、监管体系。1978年~2006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1%,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医药商业企业约12万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药服务。全国共有食品药品监管行政机构近2700个,技术机构约1000个,监管人员6.4万人;建立了农村药品监督网和药品供应网,农民用药更加安全、方便、便宜。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制度逐步完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1978年的68.2岁增加到目前的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94.7/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下降63.9%;婴幼儿死亡率由1981年的34.7‰降低到2008年的14.9‰,下降57.1%。这些健康指标已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有些地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当前群众看病就医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挑战?
    尽管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优质资源又多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严重不足,约11%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加之服务能力低下,服务质量不高,农村和城市之间差距不断加大,群众不能方便可及的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目前,还有2亿多城乡居民没有被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现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力度不强,受益水平比较低,不能有效地解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各项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居民疾病风险没有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保护。三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弱化。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以医养防”,出现了重经济收益、轻社会效益的“趋利”问题,扭曲了服务行为,加重了患者负担。四是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目前,我国医药产业集中度低,流通环节过多、经营费用高,低价药品生产难以为继,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严重误导群众,药品安全存在严重风险和隐患。“一药多名”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开单提成、虚高药价、不合理用药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五是中医药发展滞后,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优势逐步淡化。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等现象。中医药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基础研究滞后,研究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卫生改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城镇经、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200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11.6%,因而面临着新的更加复杂的健康问题。一方面,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不断升高,2002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18.8%,而70年代末仅为7%。根据卫生部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为2.6亿,比2003年增加了06亿。同时显现出发病年龄提前,农村增幅大于城市的趋势。慢病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防治难度加大,医药药用不断攀升。另一方面,目前SARS、禽流感等至少10余种新发传染病已在我国出现,同时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传入的可能。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而结核病、性病、血吸虫病等曾被控制的传染病也死灰复燃,出现流行扩散趋势。形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疾病负担,我国疾病防治任务严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成了重大挑战。另外,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着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缺陷,还不足以应对卫生问题的挑战。
    3.为什么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医药卫生事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也曾经历若干比较大的改革过程,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比如,针对卫生资源严重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住院难和手术难”问题,鼓励多渠道筹资、多种形式办医,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医的新格局。医疗机构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明显调动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我国医疗服务规模、条件、水平和能力有了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大幅度增加,有效缓解了由于卫生资源短缺造成的“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突出矛盾。再比如,针对职工医疗保险基本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包揽的弊端,对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形成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但是,医药卫生体制深层次的一些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并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快速上涨,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范围小,保障水平较低,居民个人负担过重,出现了新形势下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模式也跨上了新的台阶,健康需求快速增加,“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防止伤病残”,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减轻群众的疾病负担,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维护群众的健康权益;二是应对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环境变化等,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三是解决医药卫生领域长期以来形成和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在深刻总结以往卫生改革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好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2,就是要明确目标,创新制度,解决深层次的、制约医药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结构性问题,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完成“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病有所医”的重大历史任务。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是如何形成的?
    2006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41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工作小组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实际调研,专题研究有关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委托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独立平行研究,还在网上公开征集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9日和9月10日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对《意见》进行审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方案的制定。2006年10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团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于2008年4月中旬主持召开了两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医务工作者、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民、农民工等各界代表的意见,提出医改要做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李克强副总理亲自深入基层调研,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意见》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近期五项重点改革的方向和工作要求。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2008年9月医改意见(征求意见稿)再次征求社会意见,并于10月14日~11月14日,全文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随后,工作小组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本着尽可能吸收的原则对《意见》进行修改,共修改190余处。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围绕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对近期重点改革的目标和主要措施,进行了深化研究和测算,形成了《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再次进行审议,2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进行了审议,党中央、国务院原则通过了《意见》和《实施方案》。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了医改工作。
    综上所述,《意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经过工作小组历时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反复论证修改完善后形成的,是汇集各方智慧的结晶。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哪些创新?
    这次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群众不断增长的医药卫生新需求和医药卫生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面临的新挑战,着力进行探索创新。总体看,有以下五个方面重大创新:
    一是在改革的理念上,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改革的目的十分鲜明,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方案始终贯穿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这一理念的创新既符合医疗卫生自身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在改革的基本原则上,明确强调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调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从维护广大群众健康权益出发,提出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力争形成高效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多元化办医格局,促进有序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三是在近期改革的重点上,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强调面向农村,惠及群众。从国情和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提出首先解决公平问题,保基本需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一次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并列,作为构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予以加强,首次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第一次提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治理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规范用药行为,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根据基本国情,强调了县级医院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龙头作用,提出了全面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农村大病不出县。
    四是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远近结合,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与建立完善基本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一方面着眼长远,突出顶层设计,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总体方向和目标、主要任务及主要政策措施,即“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同时,立足当前,提出近期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即“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五项改革相互联系,涉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
    五是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强调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地区差异大,方案中一些重大改革,由中央明确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给地方留有操作空间,鼓励地方因地制宜试点探索,通过总结和积累经验,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此外,在具体政策措施上,也有不少亮点,如把建立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多元办医格局的形成;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卫生人才;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等等。
    6.为什么把五项改革作为近期改革的重点?
    本次医改在充分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出发,把五项改革做为近期改革的重点。
    首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其次,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弱化,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价格虚高是医药卫生领域突出的问题,推进五项改革就是要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势利行为,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7.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由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共同构成,四大体系四位一体,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等八项体制机制及条件,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条件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可形象地概括为“四梁八柱”。《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完善“四梁八柱”具体内容及主要政策措施。
    8.今后三年中,将如何通过增加政府投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客观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大小的方法,通常是比较公共卫生(政府和社会)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前者越大,后者越小居民负担越小,反之,负担越大。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曾一度高达60%左右(2001年)。为了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从2003年开始政府逐年增加卫生投入,2007年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经降为45%。今后三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
    一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使群众看得起病。支持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政府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2010年各级政府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资助城乡低保困难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城乡困难群众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看病。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同时,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16万、137万人次。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在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开展招聘执业医师试点。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运用适宜中医药技术,发近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
    三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使群众少得病。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提高到不低于20元,对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发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收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四是支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使群众减轻基本用药负担。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和零售指导价。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及社会零售药店也将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
    五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群众看好病。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通过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减少“大处方”和过度检查,使群众得到实惠。同时,大力加强公立医院管理,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效率,缩短排队时间,方便群众就医。
    9. 8500亿主要投向哪里?
    未来三年,为支持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3318亿元。该投入数额是有关部门在反复沟通和协商的基础上测算出来的,是未来3年用于五项重点改革的增加投入量,具体分年度的安排通过中央和地方的年度财政预算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予以落实。这笔投入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支持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政府对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帮助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二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中央政府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部分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同时,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
    三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困难地区给予补助。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此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两项重点改革也将根据改革进程安排相应的投入。
    10.如何从组织领导上保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第一,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
    第二,加强领导。国务院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抓紧制订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深化、细化和实化政策措施,做好各项制度、政策之间的配套和衔接,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地方政府按照《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加强监督考核,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开展试点。医药卫生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逐渐推开。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地试点工作,在全国选择部分地方开展试点。鼓励地方继续探索创新,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1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时间、步骤是怎样的?
    本次医改在方案设计上,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争取近期取得明显成效。医改工作主要分为近期和长远阶段,这两阶段的任务相互衔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有效的前进。
    近期阶段主要指从2009至2011年的三年内,改革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的目标是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得到缓解。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改革医药卫生体制中群众反映最突出,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保障群众的基本医药卫生需求,使医改迈出坚实步伐,为下一步改革打好基础。在《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对于三年中的各项任务,明确了20个时间节点和23项量化指标。有关部门还将根据改革推进的需要,制定若干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
    长远阶段是从现在到2020年,改革的任务是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了四大体系、八项支撑。改革的目标是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阶段的改革是前一阶段的延伸,要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完善体系,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12.有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配套文件有哪些?
    为了将改革落到实处,进一步细化和实化改革措施,指导地方具体操作,各相关部门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以保证改革目标和任务能顺利完成。配套文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围绕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个方面,出台若干操作性的文件,如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意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等,以保障五项重点改革顺利实施,取得成效。另一类是围绕改革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革药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等,保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有序推进。
    13.为什么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统筹全局,循序渐进。
    首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其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身具有复杂性。它包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又存在深层次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分阶段,重点突破,逐步推进。
    再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各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而且,不同的群体又有不同的诉求。因此,每一项决策都需慎之又慎。为了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很多政策都需要先试点后推广。
    14.群众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情况?
    按照政务公开的原则,增强改革过程的开放性,考虑建立多种有效渠道,以方便群众了解更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信息,并可以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将利用电视、网络和广播等多种媒体,制作与医改相关的专题报道,组织专家对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读,对改革过程和取得的经验进行及时的报道,使群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医改的相关信息。我们还将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开等多种形式,定期公布医改的最新进展。同时,通过设立医改热线和网上专栏,以及调研、座谈等方式,专门了解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