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市将在100家标准化菜市场、1000家标准化超市,建设猪肉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在150家大卖场、485个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蔬菜追溯系统;在20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水产品追溯系统;在5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牛(羊)肉追溯系统;在100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粮食追溯系统,全面加强追溯系统在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的覆盖面。
“追溯并不能保证食品安全,但追溯可以找到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源头,明确责任,予以严惩,通过这种震慑作用保障食品安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声音,透射出今年本市食品安全工作一个信号——重典治乱,切实保卫百姓餐桌安全。记者从昨天举行的“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大会”上获悉,今年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食品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5%左右;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发生率控制在6例/每10万人口以下,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稳步提升,防止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保持全市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
不断扩容,确保源头安全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肇始于世博会,是“科技世博”的遗产,也是今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近年来,猪肉、蔬菜、大米、水产、乳制品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陆续加入了“追溯”队伍。
市食安委表示,本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与本市的食品供应特点有关。据统计,全市2300万人口每年消费食品达1000万吨,其中80%的粮食、70%的肉类、50%的蔬菜都依靠外省市供应,这给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带来了难度。据此,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提取了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消费者关心的信息,一旦发现问题,能够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成为今年本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
今年,本市将积极完善追溯系统的信息化顶层设计。目前,上海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正不断“扩容”,闵行、长宁、浦东等区县相继开发了餐饮和流通环节的追溯系统。
重点治“散”,净化市场
推进食品安全溯源体系的同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成了又一个重要环节。根据食安委的统计调查,本市市郊蔬菜种植面积中,70%是小规模生产,而80%食品生产企业是规模级以下的,中小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小、散、乱”是业内人士对食品生产不成规模的评价,“难以溯源”又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据此,重点“治散”,成为本市今年食品安全工作的另一项力推工作。食安委透露,本市将积极鼓励规模化发展。针对最近被查处的“毒豆芽”问题,食安委调研发现,目前本市每天消费豆芽300吨,但有上千家豆芽加工点,存在“无证加工”的安全隐患;而有两家较大的加工点,日加工总和为120吨。据此,食安委表示,今年本市将出台一些扶持优惠政策,切实推动食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倒逼“无证作坊”停产关闭,净化市场。
据介绍,本市将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集中场所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食品小摊贩的疏导和规范,推进“早餐工程”,建设400家标准化早餐门店,投放30辆早餐车和450辆“帮帮车”。同时,在徐汇区、闵行区全国小餐饮食品安全整规试点地区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市小餐饮整治和规范。
明确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去年,本市就督促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意识,从市—区—街镇—村(居)委层面,一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在食用农产品、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采取强化监督,督促企业落实自身管理、食品添加剂管理、索证索票和溯源、变质和过期食品销毁、临近保质期食品消费提示等9项制度。
在此基础上,今年本市进一步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外,厨师长成为新的重点考核对象。食安委调研发现,针对老百姓担心的“地沟油”、“病死猪”等餐饮业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掌管后厨的厨师长其实是“最重要的把关人”,涉及进货渠道、餐厨废弃油脂的处置等多个环节。
当然,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隐蔽性特点,本市将继续发挥“群访”作用。本市正式启用统一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12331”,加大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今年上半年,将建立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心,及时发布预警、警示等。
据市食安委副主任、食安办主任阎祖强介绍,本市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充分发挥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建立优先评估项目,特别是围绕突发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危害市民健康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应急检测和评估”。
上海市副市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报记者 唐闻佳 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