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 丹)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患者的转归和预后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如何保证年轻患者的生育能力,如何对妊娠期间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应引起肿瘤学、生殖医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员重视,并对此开展深入研究。在日前举行的第六次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上,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所长卢光琇教授的上述观点,得到与会专家赞同。
卢光琇提出,肿瘤生殖学是肿瘤学与生殖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目的是实现延长生命和生育力保存之间的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40万人罹患癌症,其中中青年患病群体占有一定比例。有统计显示,25%的乳腺癌患者年龄小于40岁,淋巴癌的发病高峰之一为15岁~30岁;在美国1050万名癌症生存者中,20岁~39岁人群约占5%。
卢光琇说,目前已有研究显示,盆腔放疗和烷化剂化疗是诱导不孕的两个主要原因。例如,对于男性而言,当放疗剂量大于1.2拉德(一种计量单位,指单位质量内接受电离辐射的能量)时,可能会造成患者永久性睾丸损伤;如在化疗中采用波尼松,可影响男性性腺功能。对于女性而言,当放疗剂量小于2拉德时,50%的原始卵泡会被破坏,当联合盆腔放疗和烷化剂化疗时,40%的患者会出现卵巢早衰。此外,对于罹患癌症的妊娠期妇女,小于100毫拉德的放射诊断,例如X线诊断不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但放疗则可能会导致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大于1000毫拉德时则会导致胎儿严重智力低下。
针对上述问题,卢光琇表示,目前已有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放疗前行卵巢固定术可避免卵巢早衰,或在治疗前进行精子冻存、卵巢冻存和卵巢移植,在肿瘤治疗后再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等,而这需要肿瘤学、生殖医学、放射学及基础医学专家共同协作完成。
此外,在肿瘤生殖学领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包括开展化疗、放疗对于子宫损伤,以及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流产风险的调查;开展多种化疗药物对早孕胚胎、中晚孕胎儿以及哺乳的影响的循证医学研究;由多学科医师共同制定妊娠期肿瘤患者放疗行为准则;针对妊娠期肿瘤患者个体化制订化疗剂量、化疗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