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一波
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床上,双臂插着无菌管的马晓燕十分平静:殷红的鲜血顺着导管缓缓流出,经造血干细胞分离后,又顺着导管流回体内。而此刻,一名远在北京的24岁男孩正等待着这无比珍贵的“生命种子”……
34岁的马晓燕,是金山区今年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该区第17位捐献者。截至目前,金山已有4000多名志愿者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其中17人成功捐献列全市首位。
每天四顿“补血粥”
【感言】马晓燕: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的生命因我而延续,是我今生最大的精彩。
这些天,刚完成捐献的马晓燕正在家中休息。她1.64米,平时体重不到55公斤。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等纷纷前来看望:“真没想到,看上去瘦瘦弱弱的人这么勇敢。”
马晓燕是金山工业区劳动保障所的一名普通职工。2008年12月,她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去年10月,马晓燕接到市红十字会来电:一名在北京治疗的白血病患者与她初配成功,“你是否愿意捐献?”
回到家,马晓燕翻出书籍、找出网页,用理论依据说服了家人。然而,好事多磨。在例行体检中,马晓燕被测出略有贫血,暂不具备捐献条件。“对方错过了我,万一再也找不到配对成功的,怎么办?”为了顺利捐献,马晓燕一边服用医生开的药,一边让家人买来血糯米、黑芝麻、猪肝、红豆等煮成“补血粥”,每天喝四顿。一个多星期后,指标终于正常了。
2月13日、14日,马晓燕分两次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看着鲜血从自己血管流出,马晓燕有些激动:“希望能为患者点燃生命之光。”
做得最满意的事
【感言】朱刚:只要有诚信和勇于分担社会责任之心,你的爱就会成为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管理着一个300多名员工的物业公司,53岁的朱刚并不觉得累。而他正是金山区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二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能够配对成功,也是一种缘分。”朱刚告诉记者,2001年9月,结婚10周年纪念日之际,他和妻子商量 “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两人一起报名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
没想到,第二年3月,朱刚便被通知与一名河南女患者初配成功。那时,许多人对于捐骨髓还有顾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找到朱刚,直截了当问:“你会不会退缩?”面对疑虑和担忧,朱刚回答:“做人就是要讲诚信,请放心!”
经过体检和准备,朱刚顺利进行了捐献。一年多后,他收到红十字会转来的一封感谢信。朱刚记得接受捐献的女患者在信中留下了电话和通信地址等,但至今他都未主动联系对方:“知道接受捐献的患者恢复了健康、生活过得好,就可以了。这是我一生做得最满意的事。”
让生命不再苍白
【感言】杨世新: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6年多,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让更多生命不再苍白。
昨天下午,43岁的杨世新来到金山中博学院,为年轻学生宣讲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常识。杨世新不仅是一名入库志愿者,还是金山区红十字志愿者宣传服务队的成员。
“在我国,每年要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而获得新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杨世新常常向身边的人传播这样的理念:“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需要的仅仅是忍受短暂轻微不适的勇气。”
在一次次志愿者活动中,杨世新结识了同样是入库志愿者的女友,并与她结为夫妻。“可以延续一个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杨世新说,金山新一轮造血干细胞入库招募活动3月3日下午举行,目前已有四五百人报名,“许多人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
市第一人民医院病床上,双臂插着无菌管的马晓燕十分平静:殷红的鲜血顺着导管缓缓流出,经造血干细胞分离后,又顺着导管流回体内。而此刻,一名远在北京的24岁男孩正等待着这无比珍贵的“生命种子”……
34岁的马晓燕,是金山区今年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该区第17位捐献者。截至目前,金山已有4000多名志愿者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其中17人成功捐献列全市首位。
每天四顿“补血粥”
【感言】马晓燕: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的生命因我而延续,是我今生最大的精彩。
这些天,刚完成捐献的马晓燕正在家中休息。她1.64米,平时体重不到55公斤。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等纷纷前来看望:“真没想到,看上去瘦瘦弱弱的人这么勇敢。”
马晓燕是金山工业区劳动保障所的一名普通职工。2008年12月,她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去年10月,马晓燕接到市红十字会来电:一名在北京治疗的白血病患者与她初配成功,“你是否愿意捐献?”
回到家,马晓燕翻出书籍、找出网页,用理论依据说服了家人。然而,好事多磨。在例行体检中,马晓燕被测出略有贫血,暂不具备捐献条件。“对方错过了我,万一再也找不到配对成功的,怎么办?”为了顺利捐献,马晓燕一边服用医生开的药,一边让家人买来血糯米、黑芝麻、猪肝、红豆等煮成“补血粥”,每天喝四顿。一个多星期后,指标终于正常了。
2月13日、14日,马晓燕分两次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看着鲜血从自己血管流出,马晓燕有些激动:“希望能为患者点燃生命之光。”
做得最满意的事
【感言】朱刚:只要有诚信和勇于分担社会责任之心,你的爱就会成为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管理着一个300多名员工的物业公司,53岁的朱刚并不觉得累。而他正是金山区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二十万分之一的几率能够配对成功,也是一种缘分。”朱刚告诉记者,2001年9月,结婚10周年纪念日之际,他和妻子商量 “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两人一起报名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
没想到,第二年3月,朱刚便被通知与一名河南女患者初配成功。那时,许多人对于捐骨髓还有顾虑。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找到朱刚,直截了当问:“你会不会退缩?”面对疑虑和担忧,朱刚回答:“做人就是要讲诚信,请放心!”
经过体检和准备,朱刚顺利进行了捐献。一年多后,他收到红十字会转来的一封感谢信。朱刚记得接受捐献的女患者在信中留下了电话和通信地址等,但至今他都未主动联系对方:“知道接受捐献的患者恢复了健康、生活过得好,就可以了。这是我一生做得最满意的事。”
让生命不再苍白
【感言】杨世新:加入造血干细胞资料库6年多,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让更多生命不再苍白。
昨天下午,43岁的杨世新来到金山中博学院,为年轻学生宣讲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常识。杨世新不仅是一名入库志愿者,还是金山区红十字志愿者宣传服务队的成员。
“在我国,每年要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可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而获得新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杨世新常常向身边的人传播这样的理念:“捐献造血干细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它需要的仅仅是忍受短暂轻微不适的勇气。”
在一次次志愿者活动中,杨世新结识了同样是入库志愿者的女友,并与她结为夫妻。“可以延续一个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杨世新说,金山新一轮造血干细胞入库招募活动3月3日下午举行,目前已有四五百人报名,“许多人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