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熊胆粉 黑熊图片来源:昵图网 归真堂上市争议背后,隐藏更深的问题是对于贵重中药材的“杀鸡取卵”。而国内知名药企如片仔癀、云南白药等均存在类似情况。在法律、道德与中
医药学的夹缝式生存中,贵重而稀缺的动物中药材出路何在?“归真堂们”又将去往何方?
■本报记者 刘丹 活熊取胆,在众多公益组织和社会人士看来,福建制药企业归真堂简直就是这四个字的代名词。 时隔一年,归真堂在其冲击创业板上市的关键时刻,再次遭遇新一轮的“道德阻击战”。 中国证监会日前公布IPO申报企业信息,活取熊胆的药企归真堂榜上有名,随即就有动物保护组织、专家和知名人士谴责企业毫无人道,抵制上市。对此,归真堂官网声明,企业采用的是不插管的无痛引流技术。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更是在2月16日公开力挺说:“自然、无痛,取完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儿了,感觉没什么异样,甚至还很舒服。”话音刚落,立刻遭致各方批评。 归真堂上市争议背后,隐藏更深的问题是对于贵重中药材的“杀鸡取卵”。而国内知名药企如片仔癀、云南白药等均存在类似情况。在法律、道德与中医药学的夹缝式生存中,贵重而稀缺的动物中药材出路何在?“归真堂们”又将去往何方? 究竟能不能被替代? “一旦归真堂上市,那么就意味着归真堂的规模将会变大,生产线也许还将扩张,到时候会有更多的熊被活体取胆汁。难道熊胆就没有替代
产品吗?”这个疑问直指归真堂甚至熊胆产业存在的根基。 对此,以中药协会为代表的“力挺派”观点认为,熊胆的主要成分——熊去氧胆酸在东方传统医学中的使用已有3000年历史,而熊是唯一能大量产生胆酸的哺乳动物。“关于人工合成的熊胆的某些成分,尤其是重点成分熊去氧胆酸不能代表熊胆的全部功效,这已有相关科研单位在药理和临床上做了初步验证。”房书亭在发布会上称。 亚洲动物基金会张小海则认为,研究表明,熊胆完全可以用更便宜有效的人工药品和更容易采集的草药来替代。 除了归真堂的熊胆,还有片仔癀、同仁堂、云南白药、武汉健民等,这些公司部分在售药物中含有诸如麝香、牛黄、蛇胆等取自动物活体的贵重原材料。 被国宝级光环所笼罩的片仔癀,始终坚持承诺使用天然麝香作为生产原料,而其天然麝香的来源几乎完全依赖现有库存。根据目前国家行政许可的几家企业的年使用量和
全国核查的库存量,现有天然麝香库存将在2015年核销完毕。 更严峻的是,目前,麝养殖尚处于试验阶段,在技术与产业成熟之前,片仔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原料危机”。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云南白药,有消息称,云南白药中的麝香成分早在几年前就改用人造麝香了。 究竟用植物的还是动物的?究竟用天然的还是人造的?珍惜的动物药资源究竟能否被近似药品或人工制品所替代? “这要看究竟是用人工合成制品取代某一项功能,还是完全取代某一种药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喜军告诉《中国科学报》,“取代某一项功能目前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完全取代某一个药材则是不可行的。” 就熊胆而言,北京同仁堂集团专家委员会专家赵小刚认为,从中成药的角度讲,熊胆作为入药原材料,是无法百分之百完全替代的,但很多中草药有类似的效果。 被冷落了的人工熊胆 人工熊胆的支持派在双方对峙中显然处于下风。 “退一万步讲,就算按照医学非常严格的、传统的、保守的标准,熊胆是不可替代的,但熊胆只是一个小复方,沈阳药科大学早在20年前就已经完成了人工熊胆临床试验。拿去检验,在各种图谱和结果上,和真熊胆很难区分。但是‘人工熊胆’久拖不决,始终没有推出。”张小海说。 为何在强劲的
市场需求下,人工合成熊胆技术迟迟未能进入公众视野?人工合成熊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对此双方始终各执一词。 张小海告诉本报记者,人工合成熊胆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据称完全可以代替活熊胆,但不知何种原因,我国迟迟没有放开这个市场。 而房书亭否认了这个说法,称这项技术在我国一直处于
研发阶段,尚未成熟。“我们愿意为这个技术的研发作应有的贡献,但如同麝香一样,即使有人工的,也存在养殖的。” 有人质疑是因为人工养熊的产业过于庞大,所以给这项技术的出台普及造成阻碍,对此房书亭回应:“国家因为某一个产业强大,而阻挡人工合成熊胆技术,那不太可能。” 沈阳药科大学原副校长、人工熊胆研制小组组长姜琦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人工熊胆的研制项目于1983年立项,经过了近30年的努力,课题组已完成了批准投入生产前的全部工作,包括成分分析、化学合成和两期临床试验。目前研发的人工熊胆中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的含量为35%至40%之间,“比引流熊胆23%的有效成分含量高出了很多,品质不亚于天然优质熊胆。”姜琦说。 而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则认为,天然熊胆的成分有五大类,其中包括胆酸类,而人工熊胆的成分熊去氧胆酸只是胆酸类中的一种,“其中有一些药效熊去氧胆酸是有的,有一些药效则不具备。比如熊去氧胆酸能
治疗带状疱疹吗?能治疗痔疮吗?治不了。” “能替代当然是好的,但目前大部分天然动物药的替代品都还没有取得突破。当前的做法是,普通药可以用替代品,精品成药还需要使用天然的。”周超凡告诉《中国科学报》。 监管破局 在归真堂事件之余,房书亭不掩饰他对中药材产业的担忧:“现在能用的药在减少,产业也在萎缩。” “为解决资源问题,
发展动物医药产业,开展人工养殖、繁育和替代品研究是有效途径。”房书亭表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野外资源也得以保护和恢复,像梅花鹿、黑熊的养殖,有的已经完全解决了商品问题,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资料显示,在中国,动物药中只有少数几种如梅花鹿、黑熊、乌鸡、白花蛇等进入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但只有美洲大蠊通过了国家GAP(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大部分动物药还面临“弱、小、散、乱”的问题。对此,业内人士呼吁,对那些药用动物的养殖企业,国家要予以支持,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
基础上合理开发动物药用资源,实现产业化。 专家呼吁,为了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相协调,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药用动物养殖的准入制度和评价体系,从而确保人工养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地保护动物,实现传统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