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内向并非羞怯:30的人天性内向但蕴含强大力量

发布时间: 2021-08-15 11:29:26      来源:http://来源:东方早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2012年02月16日12:16   会让外向者兴奋的情形,是内向者惧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时,这类场景往往也蕴含着危险。外向者更追求结果本身,然而兴奋感会让他们淡忘周围的警告,内向者反而会想得比较周到。

2012年02月16日 12:16  

  会让外向者兴奋的情形,是内向者惧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时,这类场景往往也蕴含着危险。外向者更追求结果本身,然而兴奋感会让他们淡忘周围的警告,内向者反而会想得比较周到。

  人们常常认为内向的人很害羞,不过内向与害羞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尽管两者之间确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种焦虑的情绪,带有行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会对他们做出负面判断,因而会尽量避免社交场景,尽管有时候他们也想加入其中。内向的人也会躲避社交场景,但躲起来的理由则是——他们更想一个人呆着。

  内向的人在社会中并不少见,然而要准确地理解“内向”这个标签究竟意味着什么,还得花一番工夫。

  一则统计数据显示,约有30%的人天性内向。而这些内向者在谨慎、胆小的外表下,所蕴含着的强大力量。

  内向不等于羞怯

  据《时代周刊》报道,人们常常认为内向的人很害羞,不过内向与害羞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尽管两者之间确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种焦虑的情绪,带有行为上的抑制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会对他们做出负面判断,因而会尽量避免社交活动,尽管有时候他们也想加入其中。内向的人也会躲避社交活动,但躲起来的理由则是——他们更想一个人呆着。

  “社交对内向的人来说并不是多么伤脑筋,内向者只是觉得少参与为妙。”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儿童情感研究室主任路易斯·施密特说。在社交活动中,外向者靠混迹在人群中获取能量,内向者反而会觉得累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就是一个典型的外向者,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汲取了成倍的正面能量。

  当今世界,似乎更有利外向者生存。层出不穷的研究指出,社交已同低胆固醇、定期锻炼一样,成了拥有良好体魄的先决条件。极其害羞和内向的人更易被艾滋等疾病压垮,而且比起外向的人,他们在疾病面前也更易沮丧。在求学时也同样如此,表现积极的孩子能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而安静的孩子则呆在教室的角落中任由忽视。

  “传统文化期待我们成为外向的、好交际的人。”美国西北大学英语专家,《羞怯:正常行为是如何成为疾病的》的作者克里斯多夫·兰伊说,“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期待,那些内向的人在这种期待面前反而成了有问题的人。”《安静:内向者在聒噪世界中的力量》的作者苏珊·凯恩则指出:“我们生来是外向还是内向,如同性别一样,都是我们的身份特征。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导致能力、才智的浪费。”

  社会上的这类潜规则恰恰低估了内向者的优势。比如在工作中,人际关系和人际社会是一体的。内向者很快就利用电话将所有的朋友纳入人际网络中,而这种交友方式又常常是深入、有益的。比起外向者来,内向的人显得更仔细,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待问题深思熟虑,自然能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此外,内向者更擅长倾听——毕竟当你不是那个滔滔不绝的谈话者时,就更容易做到聆听。这一特点代表着,内向者常能当好领导的角色。当安静地坐着并集中精神时,内向者能在长时间的独处中发挥他们的特长。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性格并不只有内向和外向这两面。有一类人被称为“中间性格者”,处于在两种性格的中间地带。

  内向是天生的

  伪装是内向者在面对世俗偏见时常用的手段,很多人从小就掌握了这种技能。科学家发现,人们会变得内向还是外向,完全是天性使然。早在母亲的子宫中,婴儿就会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形成性格上的倾向性。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曾就此发起过一项先锋性质的实验。1989年,凯根及其团队对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他们把这些婴儿放置在带有不同刺激的实验房内,这些房间布满了气球、彩色的运动物体,以及蘸过酒精的棉签。其中约有20%的婴儿对这些刺激反应强烈,他们会一边大哭一边挥舞着小手臂;40%的婴儿相对安静些;其余40%的婴儿则处在平静、哭闹这两个极端的中间。

  根据凯根的推测,那些对外界刺激有明显反应的婴儿——也就是那组被称为“高敏感”的婴儿,在青少年时期会成为内向的孩子,而“低敏感”的婴儿可能会变成外向的人。当实验对象长大后,凯根的推测得到了证实。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医生卡尔·施瓦兹看来,人们这种天生的性格倾向尽管不是决定性的,但的确有迹可循。“在婴儿时期对刺激表现得十分敏感的宝宝,或许将来成不了一名证券经纪人或者另一个比尔·克林顿。”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隆曾在《高度敏感的人》一书中,为我们揭露了性格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本1997年出版的书中提到,内向的人对刺激的抵抗性偏低,在一屋子的气球面前,他们很快便学会用抑制性的行为来保存有限的能量。对内向者而言,“地狱”并非是要面对人群,但人群的确是一种刺激。一场鸡尾酒会、一次集体研讨,就会让他们的神经饱受折磨,而外向者却对这类刺激乐此不疲。

  别逼孩子变得外向

  谨慎、压抑,甚至害怕,对受到过度刺激的人来说是更为健康和自然的反应,然而这并不是父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性格特点,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高度偏好胆大、进取的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内向孩子的父母,特别爱逼迫自己的孩子变得活泼一些。但必须指出,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事情的真相是,内向者对于外界环境表现得更加敏感,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满足周围人的期待,而且会把别人的评价牢记在心。几乎每一个内向的成年人,都能回忆起孩提时因为显得过于安静而被批评的场景。在任何时候,一个内向的孩子在老师给学生打分时,也必然处于劣势。父母想要帮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这并没有错,但如果这种举动超出了“帮助”的范畴,就会衍生出许多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杰·贝尔斯基认为,这种打击会毁了一个孩子,“问题的关键在于多加鼓励。”

  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就没有长处,其实他们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虽然让外向者兴奋的情形是内向者惧怕的,但在刺激的同时,这类场景往往也蕴含着危险。“外向者更追求结果本身,然而兴奋感会让他们淡忘周围的警告,内向者反而会比较周到。”凯恩说。

  善于躲避风险并不是内向者唯一的优势。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相信,想要掌握一门出色的技艺时,在没有同伴的前提下,进行有意识的单独练习是成功的关键,这在体育运动、乐器演奏等领域都能成立。在一项研究中,埃里克森让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按照未来的职业意向分成三组,参考标准是他们想要成为职业演奏者的强烈程度。研究人员让这些学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随后发现三组学生每周都需要花费50个小时进行演奏训练,但其中表演水平更高的两组学生,平时更喜欢独自一人练习小提琴。

  目前日益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善于在沉思和独处中工作学习的人正急剧减少。很多内向的人更喜欢电子邮件、手机这类媒介,因为它们能带来一种缓冲,而这种缓冲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难以实现的。在美国,70%的上班族在开放式的办公室中度过忙碌的一天,他们鲜有甚至完全没有与同事隔离开的私人空间。数据显示,1970年起美国雇员在工作时的人均面积大幅度降低,从46平方米/人降低至19平方米/人。在讲求“合作”的名义下,私人空间被牺牲了,而偏重团队合作的副作用则是,创造性的消亡殆尽。

  名人们

  内向者

  莫罕达斯·甘地(政治领袖)

  甘地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但他始终是一名内向的人。

  乔·迪马乔(棒球明星)

  迪马乔曾是洋基棒球队的“打击王”,随着与巨星玛丽莲·梦露短暂婚姻的终结,退休时已光芒不在。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

  频频出现在外交场合的希拉里,事实上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

  沃伦·巴菲特(资本巨头)

  巴菲特曾说过做投资最需要具备的品性就是要有对的气质,他内敛、谨慎的特性正说明了一切。

  曼莫汉·辛格(印度总理)

  身为全世界人口第二国家的管理者,这个男人是谦逊的。

  比尔·盖茨(CEO、慈善家)

  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技术。

  外向者

  比尔·克林顿(美国前总统)

  白宫的主人总是那些外向的家伙,但恐怕没有人会像克林顿那么典型。

  玛格丽特·撒切尔(英国前首相)

  撒切尔外向的性格帮助她克服了性别歧视,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

  史蒂夫·乔布斯(创新者)

  乔布斯生来就是个商人,即使面对全世界的瞩目他也并不会羞怯。

  穆罕默德·阿里(拳击手)

  他认为自己是拳击界里独一无二的,他的拳击有时像是在作秀。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

  丘吉尔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他的酒量也深不可测。

  乔治·沃克·布什(政治家)

  小布什将得克萨斯式的友好发挥到了极致,他热爱政治竞选,然而对于细节的忽视常让他的支持者受到打击。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