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潜能测试多像卖拐全靠忽悠

发布时间: 2021-08-15 18:33:52      来源:http://来源:中国青年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龙年伊始,“皮纹测试”就成了教育界的热点词语。山西一些幼儿园推广“皮纹测试”的新闻爆出后,这种做法立即遭到各方专家的质疑,被指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山西省教育厅已经叫停了“皮纹测试”,但实际上,“皮纹测

    龙年伊始,“皮纹测试”就成了教育界的热点词语。山西一些幼儿园推广“皮纹测试”的新闻爆出后,这种做法立即遭到各方专家的质疑,被指缺乏科学依据。

    虽然山西省教育厅已经叫停了“皮纹测试”,但实际上,“皮纹测试”在北京等城市均有开展,而且,市场上还有不少类似的测试仍在大行其道。就在山西皮纹测试事件曝光不久,宁夏就有家长称花了几千块钱给3岁的儿子做了“优势基因”测试。

    一份皮纹测试报告给家长带来的纠结

    山西“皮纹测试”事件曝光后,雯雯的妈妈也从抽屉里翻出了三年前给女儿做的相同测试。

    “我们做的测试是免费送的。”雯雯妈妈说,三年前,她给雯雯报了一个英语班,在该班推荐会上现场报名的都可免费获赠一次价值1200元的皮纹测试。

    “得知这个测试可以获知女儿的潜能,我非常动心。”雯雯妈妈上大学时专业是教育心理学,熟知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当了妈妈后,更是一门心思想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雯雯出生后她就开始观察女儿的特点,希望尽早发现女儿在哪个领域有特长和发展潜质,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开发和培养。

    “测试的过程比我想象得简单。”雯雯妈妈说,印象里就是扫描了女儿的指纹。如此简单的过程让雯雯妈妈稍有些不安,但是不安很快就被对检测报告的期待所代替。

    大概一个月以后,检测报告出来了。

    报告对家长们较为熟悉的多元智能体系中的八个智能的潜质进行了排序,雯雯排在最前面的是“内省智能”、“人际智能”和“音乐智能”,排在最后面的是“语言(文字)拟想智能”和“空间视觉智能”。

    报告除了给出雯雯的潜能状况外,还通过一套测试题总结了孩子智能发展的现状。“现状的测试结果确实跟当下的情况相符,但是与潜能相去甚远。”雯雯妈妈说,尤其是,潜能报告指出,雯雯在“人际智能”方面是有潜质的(排名第二),但是,现状的测试结果该项却排在最后一位。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雯雯很不善于与人交往,如何提高她的交际能力是让我最着急的,没想到她在这方面很有潜能?”自从有了这个报告之后,雯雯妈妈对孩子的观察更加细致了。有时孩子提出要带着好吃的零食到幼儿园跟小朋友分享,有时孩子会提出周末约小朋友一起玩,雯雯妈妈马上会想到:我的孩子确实在这方面有潜能。但是大多数时候雯雯妈妈都比较困惑,因为幼儿园老师总是提醒她雯雯在幼儿园里太安静,不主动跟其他小朋友玩,遇到困难时也很少向别人寻求帮助。

    为了开发出女儿的潜能,雯雯妈妈算得上殚精竭虑。带着孩子出去玩、参加聚会,和其他小朋友家搞“共建”,自己很累,孩子也很累。

    “没做这个测试时还好,我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这么纠结,现在这个成了我的心病,我有时真的不想太强求孩子,可是又怕放弃后耽误了她的天赋。”

    一些测试就像是赵本山“卖拐”忽悠让人产生错觉

    网上曾经有一个热帖叫“别人家的孩子”,说的是父母常拿虚构的“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家孩子比较,激励孩子成长。在不少孩子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夙敌”。

    其实,这个“夙敌”首先是家长的。这么多个“别人家的孩子”都拥有了这样那样的能力,让家长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危机感。

    于是,家长们把目光投向了市场,希望找到更专业的人士帮自己解决难题。

    这无疑让一些人看到了有利可图的商机:想知道孩子哪些方面强,可以测潜能、可以测基因;想知道孩子有多强,可以测智商、情商、财商;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强,可以测孩子到底有什么“障碍”。

    “这当中很多是在打着科学的幌子骗家长。”李文道说。

    确实,只要家长带着孩子去测就一定有“收获”。

    北京某医院儿科的徐医生最近出诊遇到一位家长,这位家长满脸焦急地说,孩子的脑子可能有问题,吃也不正常、睡也不正常,听得越来越困惑的徐医生问家长,孩子到底怎么了?家长说:“我的孩子身材矮小。”

    徐医生看着面前这个比桌子高出两头左右的结实小男孩,问:“孩子几岁了?”

    “5岁。”孩子妈妈回答。

    “这不是很正常吗?我一点儿也看不出孩子的身材矮小呀。”徐医生说。

    原来这位妈妈最近带孩子做了一个跟大脑有关的测试,测试人员告诉他们孩子大脑发育有些迟缓,如果不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高。

    “这就像赵本山卖拐”,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说,纯粹的商业“忽悠”是能让人产生错觉的。

    这些带着商业目的的“忽悠”,不仅要掏空家长的口袋,而且一顶顶压人的“大帽子”更让家长焦虑不安。

    刘欣(化名)生儿子时是剖宫产,跟很多剖宫产的妈妈一样,经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理论说,剖宫产的孩子容易出现感统失调,易患多动症、可能会出现学习障碍。

    听多了,刘欣难免心里打鼓,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儿子,决定带他去做个测试。

    刚走进一家著名的、号称专门矫正儿童“感统失调”的机构,刘欣4岁的儿子立即被里面花花绿绿的玩具吸引了,这里看看、那里摸摸。

    这时,一名工作人员走过来说,“您看,您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感统失调孩子的典型特点。”

    刘欣一听愣住了:难道儿子真的有问题,但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太对,于是反驳:“孩子是第一次来这里,有新鲜感,他东看看、西看看,难道不是因为好奇和新鲜感吗?”这回是工作人员一愣。

    紧接着刘欣又问:“一个孩子第一次进入一个地方,如果不到处看看还正常吗?”

    工作人员又是一愣。

    工作人员接受的培训似乎很有限,根本无法回答家长的问题,只好继续介绍,“我明显能感觉到那是她背得很熟说过了成百次的套话。”刘欣说,孩子的所有表现都能被工作人员戴上一顶大帽子,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平衡能力差”等。

    虽然对这家机构有所怀疑,但是毕竟关系到儿子的发展,刘欣仍然有些着急。回家后她向一位有多年幼教经验的专业人士咨询,“你儿子的情况太正常了。”专业人士给了刘欣这样的答复。

    一位幼儿园园长介绍,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专门针对感统失调或者是学习障碍进行矫正的机构,“其实,只有那些极端感统失调的孩子才需要进行那样的矫正和训练。绝大多数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是他的个性特点,而非问题,即使有问题也只需要在日常的教养过程中稍加注意就可以。”这位园长介绍,矫正的一个项目是滑板,40分钟的时间内就要孩子做50次,“这样的训练对正常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测试结果往往让家长给孩子早早定型或者贴上标签

    如今的幼儿家长大部分是70后、80后,不仅对孩子的教育空前重视,而且都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标准件”,希望能够给孩子找到一条最适合其自身兴趣、特长的成长路径,于是,这一代家长普遍推崇多元智能等儿童早期教育学说,并相信由这些学说引出的各种测试。

    “再科学的测试,也只能提供孩子当下的情况,它的结果最多具有参考价值。更何况现在没有任何一种办法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测量出他的潜能。”李文道说,“人的发展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种种通过测试预知孩子发展方向的做法是在给孩子的发展“定型”和“贴标签”,是不科学的。

    另外,很多测试“就像算命一样”,其描述总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家长会不自觉地往自己孩子身上套,“你总会找到跟你孩子相似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家长会出现选择性忽略,或选择性注意。这样有时反而会让家长失去了发现孩子身上真正潜能的机会。”

    这才是真正的危害。

    “孩子的成长就像是培养一盆花。”李文道说,在培养“花”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观察,发现你“那盆花”的特点,提供适合他成长的阳光、土壤、养分。“孩子真正的潜能,只有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家长通过仔细观察慢慢得来,在这件事上没有捷径可走。”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