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 梦)近期,乙型血友病病人“救命药”凝血酶原复合物短缺,引发社会对原材料血浆供应不足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生产工艺水平的担忧。日前,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通知,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提高单采血浆采集量。通知还要求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增加成品产出率,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
通知明确,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特别是东部地区,应当支持符合条件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单采血浆站,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内,实现辖区内单采血浆采浆量与血液制品需求量达到基本平衡的目标。
通知强调,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要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申请设置新的单采血浆站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注册的血液制品应不少于6个品种(承担国家免疫规划任务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少于5个品种),且同时包含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和人凝血因子类制品。
在我国,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所有和经营,一些企业血浆加工工艺落后也是造成国内血浆制品缺乏的重要原因。为引导企业加强能力建设,通知要求,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增加成品产出率,提高血浆综合利用率,并加强对所属单采血浆站的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确保单采血浆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