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俊 2002年夏天,凌锋声名鹊起,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神医”、“现代华佗”。这些赞誉,皆因她成功救治了被一家英国医院判定为“脑死亡”的香港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播刘海若。 “我不是神医,也从来不承认有神医。”面对外界的高度评价,这位“现代华佗”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求知若渴的青春岁月 1951年,凌锋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医生。“强烈的求知欲”,被凌锋看做是从父母身上继承而来的天然基因。 初中一年级,凌锋的班主任与她父母商量,打算让她直接跳级到初三。正当凌锋踌躇满志迎接初三新学期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1968年凌锋参军,被分配到安徽省当涂县的一所医院做勤务兵。她回忆说,当时的勤务兵一方面要充当医院卫生员的角色,另一方面还要给病人做些洗脸、洗脚等基础护理。不懂医学知识,成为凌锋当时最大的遗憾,也因此让她开始渴望知道人体的奥秘。 直到1970年冬天,凌锋被推选前往上海第三军医大学学习。挑着一副小扁担,凌锋从山区直接来到了上海,知识的大门也从此为她打开。 凌锋特别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门门课程都是优秀。凌锋还记得,英文在当时是选修课,一共只学90个学时。与凌锋一同报名的有200多位同学,然而最终坚持到最后的只有7人,她是其中之一。 1973年,凌锋毕业分配到南京军区总医院,在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刘承基的指导下,投身神经外科事业。 刚刚走上医生岗位时,医院让这批短学制的“工农兵大学生”在各个科室“轮转”,夯实基础。凌锋是“轮转计划”的积极拥护者和执行者。在外科,她能做胆囊切除手术;在泌尿科,她能做肾盂切开取石手术……在每一个科室,她都全心投入;每一项手术,她都刻苦学习。 1977年,应组织安排,凌锋调往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担任住院医师。上世纪80年代,凌锋在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师从神经外科前辈段国升教授,先后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学位、神经病理科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大陆首位神经外科、神经病理学女博士。 中国介入神经放射学第一人 1982年,凌锋应邀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医学院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同时在巴黎第六大学居里医学院显微外科中心接受严格训练。最终,她以全优成绩通过世界最高水平的显微外科考核,同时完成了神经介入放射学的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掌握介入神经放射学技术的神经外科医师。 1983年凌锋回国,将已经在国际上发展了十余年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引入到国内,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回想起来,介入神经放射在国内的推广一开始困难重重。物质资金、机器设备、导管器材等条件都极其有限,更不用说极为欠缺的专门医学人才了。 开办学习班、成立培训中心、推荐医生去国外交流,凌锋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克服各种困难,以“滚雪球”的方式培养了一批专门医生。我国的“介入神经放射”医疗技术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 说起20多年前将“介入神经放射学”引入到国内,凌锋用“值得”二字来总结。值得,是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努力,这项技术作为我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全国得到了普及。 “在医学里,有学问,也有技术。”凌锋说,“介入神经放射,已成为介于内科技术和外科技术之间的第三大技术。它比内科更加直接,又比外科产生更少的创伤。” 如今,我国介入神经放射学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凌锋回想起当年从零开始一人打天下的历程,得到的深切感受则是“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多少钉啊”? 正因如此,凌锋始终认为培养人才是她毕生的任务。2000年,凌锋转战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担任神经外科及介入放射诊断治疗中心主任,同时为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导。 “我很愿意把我所有的经验和教训与学生分享。我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培养医生,是凌锋觉得最充实的一件事情。 2004年,凌锋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Madjid Samii共同发起、合作创办了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成为中国神经外科接轨世界最高水平的重要平台。在发展计划中,研究所以国际最高水平线为基准,面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开展全方位的教育项目,包括技术培训、学术研究、临床实践和人才储备。 从最初的学习班到今天的China-INI,凌锋越做越“高级”,并且真正做到了国际水准。 “我只是一个助人者” 在凌锋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她的导师刘承基先生的墨宝,上书“怀大爱心,做小事情”。这句话,是凌锋的座右铭。行医30多年,数不清救治过多少病人,凌锋却说自己只不过是个“helper(助人者)”。 说起对刘海若的救治,外界都啧啧称赞凌锋有“起死回生”之术。而在凌锋本人看来,“刘海若事实上就不是脑死亡,所以才能活。我们只是帮了她一把而已。生命的恢复完全是靠她自己完成的”。 对于“神医”的称呼,凌锋则是坚决反对。在她看来,医学首先要讲求科学精神,而实事求是才能体现真正的科学精神。 在凌锋的理念中,医生能够给予患者的,不过是“更多的安慰和小小的帮助”。这一职业认知背后,则是她行医30余年来对“医学和医生”的深刻思考。 凌锋并不认为仅凭借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就能成为所谓的好医生。“有的时候,技术好反而会祸害了你。”她举例说,当一个人打趔趄的时候,你去扶他一把,让他站稳了,自己能走了,那就已经帮到他了。医生绝对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人打趔趄,就把他的腿割掉,换上一个钢腿。过分依赖自己的医疗技术,有可能让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过度干预”。 在她看来,医生过度的工具理性,会让他过分自信于自己的技术,从而忽视了医学中非常软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她始终认为,“用心”是好医生的首要标准,“善待病人”则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凌锋的学生们说,她最为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因“博爱”而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而正是这种博爱,让凌锋不只是一名医学专家,而且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学家”。 享受被他人需要的快乐 在很多患者眼中,凌锋就应当像一位武功高强的盖世英雄,面对病魔总能够战无不胜。对此凌锋则坦言,这只是患者在遭遇重大疾病时很无助、很善良的愿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是医生面对着比浩瀚宇宙还要复杂的人体系统”。 特别对于神经外科而言,凌锋称这门学问是用“人脑来研究人脑”。由此,任何的医学认知都存在盲区,所有的成果都还只能算作“沧海一粟”,研究亦将永无止境。 几十年的努力中,凌锋曾获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香港“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等众多奖项和荣誉。在凌锋看来,这些奖励也仅仅是他人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认同而已,“这些奖并不说明什么,因为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很多的病人依然治不了”。 让凌锋至今难以忘怀的,并不是橱窗里的证书和奖杯,而是来自一位瘫痪病人的小小礼品——一幅精美的鞋垫。 这位来自西部偏远山区的脊髓血管畸形患者,到北京求医,凌锋冒风险主刀为其做了手术。很遗憾,手术后患者四肢瘫痪。 八年后,这位患者坐着轮椅再次见到了凌锋。在自强不息的自我康复中,患者上肢完全恢复。送给凌锋的鞋垫,是患者亲手一针一线绣出。这样一副鞋垫,在凌锋心里沉甸甸的。“这是一种褒奖,更是一种鞭策。” 凌锋每次想起这段往事时,感动之余仍有内疚。“一个人没有双腿不能行走,会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少困难?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却没有把他治好,不能帮助他。这在我心里是很痛的。” 回首自己的医学生涯,凌锋说她走过的每一步,其实并非都是她的主动选择。但是,她会在被选择之后尽全力完成自己的责任,同时享受着“尽全力的过程”。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凌锋说她还是会做一名医生。“医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的快乐,是其他职业很难获得的。因为,只有医生是别人在无助时最需要的。” 帮助他人,是医生最大的快乐之源。凌锋说这种独特的快乐,会让她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一生没有白活”。 人物介绍: 凌锋,女,1951年10月出生,山东莱芜人。中国大陆首位神经外科、神经病理学女博士。我国最早开展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医学专家。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介入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教授,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执行所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首届医学科技之星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及三八红旗手标兵、首届中国医师奖等。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