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哈尔滨1月29日电 (衣晓峰 记者李丽云)记者今天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哈医大附属一院血液科主任周晋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亚砷酸抗白血病靶点的新发现与给药方法创新》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课题系统揭示了亚砷酸抗白血病的“奥秘”,首次“锁定”亚砷酸作用的3个细胞膜靶点,揭示了亚砷酸在治疗M3型白血病中产生不良反应的症结所在;发明了“亚砷酸持续缓慢输注法”和“数学模型控制下的甘露醇助透法”,在提高消灭白血病细胞效率的同时,减轻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达到了减毒增效、扩大适应症的目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哈尔滨医科大学就将亚砷酸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救治上,其显著疗效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但其药物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常规静脉给药后,一部分人由于浆膜腔积液、头痛、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严重的容易并发高白细胞血症等危重并发症,甚至诱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
从2001年至今,周晋教授率领课题组从细胞膜离子通道、酶活性变化、砷代谢等角度,系统揭示了亚砷酸抗白血病的“奥秘”,探讨了如何破解亚砷酸副作用的难题,发现了亚砷酸的3个细胞膜靶点(HERG钾通道、L-型钙通道、PKC激酶)和1个亚砷酸线粒体基因靶点,正是这些靶点引起了亚砷酸细胞毒损伤,加重了对心脏血管系统的不良刺激。
课题组在临床中先后推出“亚砷酸持续缓慢输注法”和“甘露醇助透法”。这两种新给药方法经哈医大第一医院及国内10余家高等医药院校附属医院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其亚砷酸所致的高白细胞血症发生率降低了40%,继发脑血管事件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的早期死亡率下降了26.7%,长QT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