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科研新知 » 正文

一个急救医生的寻梦之旅

发布时间: 2021-08-19 04:58:26      来源:http://来源:中国科学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见习记者冯丽妃 “不要再让那些得不到急救的人们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了……” 在2009年出版的《生命在自己手中——一个急救医生的笔记》一书背面的封皮上,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

■本报见习记者 冯丽妃
 
“不要再让那些得不到急救的人们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了……”
 
在2009年出版的《生命在自己手中—— 一个急救医生的笔记》一书背面的封皮上,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教授这样写道。
 
李宗浩从事急救、心肺复苏、灾害救援事业已经50年,至今仍在为这项事业奔走呼吁。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有4张与急救有关的照片,其中有两张是空中急救的。它们记录了李宗浩为建立中国空中医学救援系统而奔走的心路历程。
 
建急救中心的功绩不低于马可·波罗
 
李宗浩回忆,1982年,中国刚迎来改革开放的时候,北京的急救状况非常落后,负责全北京市急救工作的市急救站就只有八九辆破旧的急救车,外加一部号码为555678的急救电话。
 
作为北京急救站的专业医生与时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的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李宗浩被北京市政府委以重任:代表北京市政府与意大利政府代表团就建立急救项目进行谈判。
 
“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协和医院,苏联人建立了友谊医院,日本人正在建中日友好医院,如果贵国帮助我们建立北京急救中心,贵国的菲亚特急救车奔驰在北京的大马路、小胡同里,为中国的急救作贡献,就会成为两国人民友谊地久天长的见证,这样的功绩不会低于贵国的马可·波罗。”回想起30年前谈判的情形,李宗浩仍清晰地记得他所说的话。
 
因为他的诚恳和睿智,意大利代表提出将180万美元的贷(赠)款变成800万美元的赠款项目,为北京市建立与国际医学救援体系相接轨的急救中心奠定了资金支撑。
 
1983年,为筹建北京急救中心,李宗浩带领北京市急救代表团到法国及联邦德国进行参观考察。在斯图加特德国空中救援(DRF),“空中急救”的案例让李宗浩眼前一亮。
 
当时有一个空中急救任务是转送一名医院里脊柱骨折的病人,病人被固定在特制的担架上,由直升机运送到指定医院。这和在救护车里完全不一样,病人基本不会受到剧烈的颠簸震荡,伤病不会进一步加重。
 
“仅仅是这十几分钟的转运,不知可以挽救多少颅脑、脊柱损伤的病人。”在日常急救中,见惯了病人二次受伤的他深有感触地说。
 
1986年,时任DRF执行总裁的柯赖尔来中国与李宗浩一起爬八达岭长城,柯赖尔给李宗浩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来长城游览,这里距离市中心那么远,如果发生紧急救援事件怎么办?你们谁来急救?”
 
“建立空中急救。”李宗浩与柯赖尔同时说出了答案。从此,李宗浩便开始为建立中国、北京的空中救援系统奔走于中德之间。
 
1987年,他再次赴德进行空中救援考察。一天,他“临危受命”,连夜从斯图加特空中急救部飞往位于地中海的西班牙伊比萨岛,抢救一名心肌梗死的垂危老人。救援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李宗浩有幸亲身参与了空中救援的过程,并留下深刻印象。悬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照片中,有一张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方授予他DRF荣誉会员证书时的画面。他获此殊荣与此次参与救援不无关系。
 
好事多磨
 
1988年,DRF派出高级代表团访华,卫生部和北京市政府支持中德空中急救中心项目建立。双方除了打算在昌平建立医疗救护直升机场地以外,还选出杭州、常州、广州3个城市,形成中国空中救护网络的雏形,通过摸索经验再扩大规模。
 
然而,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领导体制、组织架构不顺畅等原因,我国建立空中救援系统的事情被搁置。
 
“关心共建中德空中急救事业的人越来越多,刚开始我很兴奋,但慢慢地发现困难越来越多,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提起这段历程,李宗浩心中五味杂陈。
 
此后,他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两年的急救医学交流学习结束后,他又回到北京急救中心。
 
1992年,DRF执行总裁柯赖尔通过官方途径,给中国卫生部长、北京市长和李宗浩分别致信,表达对共建空中急救的诚意。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诸多因素使此事难以推进。
 
“建立空中急救是急救体制、急救医学发展的革命,是急救领域扩展实践、为公共服务的革命,‘革命’哪能这么轻易成功呢?”他这样自嘲。
 
亦喜亦忧
 
尽管历尽坎坷,李宗浩仍不放弃寻找他的“空中救援”梦,他办公室墙上有一张空中救援照片,正是关于他的一次“寻梦之旅”。
 
2008年,距上次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做访问教授时隔近20年之后,他再次登上异国的救护直升机。
 
在犹他大学的停机坪上,他对两架直升机的机舱内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稍大一点的直升机可以摆两张监护病床,如同“医院般宽敞”,可以对两个危重症监护病人进行抢救。机舱顶部挂着各种输液用的吊钩,周围有呼吸机吸引器、心脏除颤器等急救设备,有各种敷料以及常用器械
 
“这比20年前我从德国飞往伊比萨岛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高龄老人时,又进了一大步。”看着国外空中救援的不断发展,李宗浩不禁感叹道。
 
当直升机飞在犹他州上空的时候,他又一次体会到了直升机的独特作用。无论在山地还是峡谷,凡是救护车不能到达的地方,就是直升机的天下。
 
2008年春季,我国南方正逢雨雪冰灾,坐在直升救护机中的他不禁思绪纷纷。
 
“许多医院热衷于购置CT机、核磁共振仪器,但是至今没有一家医院会购买救援直升机。”
 
这一次,他的期待也许有可能会变成现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急救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些部门开始热衷于空中急救。
 
“这实在是件好事。”高兴的同时,李宗浩也不无担忧,空中急救事关人命,一定要用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来引领,否则不仅有可能造成重复与浪费,更可能危害到被救者的生命。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