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就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提升作了介绍。
“在过去进行消化内科检查,是用一个很粗的管子插进去检查,这个过程很痛苦。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就我国消化内镜质量的提升作了介绍。
“很多病人告诉我,做内镜特别害怕,还有就是对内镜的安全有一些恐惧感,害怕交叉传染。”李兆申说。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无论设备还是器材都得到了大幅发展,消化内科检查的手段也得以改进。目前,消化内镜技术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对胃肠疾病和胆胰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诊疗手段,得到了广大病患、临床工作人员的欢迎。”
李兆申介绍,2015年,中国有6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内镜,有将近3万名消化内镜医生可以做内镜,同时有将近2万名护士负责内镜的护理工作,1年能完成将近3000万例次的消化内镜检查,诊疗例数位居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对于消化内镜质量的情况,李兆申表示,一是加强了顶层设计,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关于消化内镜技术的管理规定,为提升我国消化内镜诊疗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进一步细化了消化内镜的管理规范,实现了我国对消化内镜质量的一个全过程监控。
二是建立了国家消化内镜的质控体系,为开展消化内镜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我国消化内镜质量工作早期都是依托协会、学会,2015年组织成立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2017年成立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同时责成各省(市、区)要成立不同级别的质控中心。
截至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有了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搭建了消化内镜质控的大数据网络平台,初步实现了诊疗分级的实施填报。
三是开展了系统调研,为提高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督导依据。从2016年开始,国家消化质控中心每年组织全国消化内镜质量控制的普查,并进行实时的抽样调研,在新机制上形成了调研报告5次,制定行业指南和规范有12个,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消化内镜质控标准,在全国推广应用。
李兆申说,各省(市、区)质控中心开展质量普查加起来有200多次,通过调研发现标准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到目前为止,我国消化内镜质控督查已基本实现了常态化、制度化,覆盖了全国各级医疗机构。”
在治疗方面,比如消化内镜里具有操作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了95%,达到了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的成功率,且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在研发方面,过去我国医疗器械基本靠进口,近几年来,我国消化内镜器械的自主研发力度逐渐加大,尤其以磁控胶囊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磁控胶囊胃镜是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每个网点、每一例检查都操作规范、高度准确。这一“全流程质控”管理体系,确保每例胶囊检查都能够严格按照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的标准顺序对胃部进行系统图像采集,从而保证胃部检查的完整性,这一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兆申强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内镜技术深入基层,进一步关注基层,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同时要继续加强规范培训,尤其是肿瘤的筛查,结合筛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早期诊断的能力。
标签阅读: 国家卫健委,中国消化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