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 诱发结肠癌机制获新解

发布时间: 2020-04-23 07:57:03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目前认为该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但是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以往的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大大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认为该病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但是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以往的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大大增加了大肠发生癌变的危险性。

  由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理未知,所以在临床上通常使用广谱抗炎药物或抗肿瘤坏死因子的抗体药物(anti-TNF)等进行治疗,但疗效均不理想。此外,由于肿瘤坏死因子在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应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病人患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并且患B-/T-cell淋巴癌的几率也高于正常人群。所以,对于病程较长患恶性结肠癌几率较高的病人,也会做全结肠切除进行预防。对IBD治疗的不确定性,迫切地要求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机理进行进一步研究,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细胞膜受体在IBD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近期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儿科系的常凤启博士与他的实验小组完成的研究发表在美国权威杂志《美国胃肠道和肝脏生理杂志》上。该研究结果证实,利用野生型C57BL/6小鼠以及TNF基因突变体(TNFKO)和TNF的1号受体的基因突变体(R1KO),建立了一套诱导小鼠发生结肠炎的实验体系,并最终诱导小鼠发生了结肠癌。研究者利用这个实验模型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其1号受体在结肠炎到结肠癌转变过程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缺失肿瘤坏死因子1号受体的小鼠(R1KO),相比野生型小鼠和TNFKO,具有更高的结肠炎发病率、更长的恢复期、更早的肿瘤发生和更高的肿瘤发生率。同时,他们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肿瘤坏死因子1号受体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不是通过控制细胞凋亡实现的,而是通过调控肿瘤坏死因子/1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与Wnt/ -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控制结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实现的。此外,他们的研究还提示,对患有IBD的青少年用anti-TNF mAbs进行治疗,具有影响受治疗人群生长发育的潜在风险。其结果也说明 TNFR1避免肠道肿瘤发生的保护作用是独立于它的配体TNF的,也暗示还有其他配体在起着关键作用。


  点 评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多为青壮年。炎症性肠病在西方国家非常常见,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报道的病例也明显增多。综合多家医院病例的统计推测,IBD在中国国内的发病率约为30/10万人,当然实际病例可能更多。溃疡性结肠炎是中国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而且患者多为青壮年,因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常凤启博士的研究结果证实,缺失肿瘤坏死因子及其1号受体的小鼠具有更高的直肠炎发病率和肿瘤发生率,同时也发现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肿瘤坏死因子1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和Wnt/β-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于利用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和肠道肿瘤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  荆巧玲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