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2年,我国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首次将“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达到1万亿元,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百强企业生产集中度超过50%。这意味着我国在接下来的时期里,不仅要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上进行完善,还将在终端市场监管、行业标准等方方面面建立约束机制。
据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会长张凤楼介绍,截止2012年,我国已经批准的“蓝帽子”申请一共是12400个,规模化的生产企业有2900家,产值达到2600多亿,每年仍以13%以上的速度在发展!距离产值1万亿并不遥远。
根据国情,我国对保健品实施“蓝帽子”标识,并希望民众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认准"蓝帽子"标识。而根据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从申报到取得“蓝帽”,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审评“五阶段”。在貌似非常严格的申报过程中,却存在一些中介的操控,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批部门的利益链条,“蓝帽”报价能卖到10万至50万,如申报维生素类,收费12万至20万元;申报调节免疫力功能类,收费28万至30万元;申报降血脂功能类,收费42万至45万元。
但是“蓝帽子”真的能保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吗?近几年,那些拥有“蓝帽子”但被检查出掺有违禁成分或名不副实的产品不胜枚举。有关信息显示,中华鳖精、蚁力神、藏秘排油等产品真相被陆续揭开;一直旺销的“蜂源牌蜂胶”等多种蜂胶产品一夜之间被披露其实是杨树胶;深受糖尿病患者信赖并被许多知名的糖尿病专家推荐的“利威牌康立舒胶囊”、“唐新牌唐新胶囊”等产品被查出非法添加了苯乙双胍、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化学合成药物。为什么“严格”审批的蓝帽子却保护不了消费者的安全呢?
近年来,保健品行业,一边是消费者投诉不断,行业陷入诚信危机,另一边则是消费者需求强烈,年销售增长2位数。整顿行业,迫在眉睫。
发改委公众营养发展中心于小冬主任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要想实现保健品市场的有效监管,一方面不能指望政府一手包揽所有的事情,消费者要积极、主动的参与监督及获取科学的营养补充知识;另一方面,保健品审核方面更应该针对成分物质而不是成品进行功能、安全性方面的检测审批,如此才能尽快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营养品行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国际化的膳食营养补充剂品牌都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但是由于中国的保健品蓝帽申办程序复杂,审批时间较长,让很多国外品牌望而却步。保健品的“蓝帽子”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膳食营养补充剂的新品开发和产品更新,也不利于国外优秀的保健品引进中国,我们非常期待并积极呼吁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保健食品准入及监管机制,以保障该行业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根据行业数据统计,纵观过去15年,卫生部和药监局下发的注册证书(已经过期的和当前仍然活跃的)累计达15,000个之多,申请没有批的约2000个。每个产品注册的花费在15~50万元之间,平均约30万(含检测费、中介费、公关费等),审批尚需2~5年的时间。综合算来,有些企业报批“蓝帽子”的各种费用就花费了超过1000万元,过去15年各个商家为审批“蓝帽子”所花的费用累计超过50亿元,昂贵的审批费用和时间成本,使中国成为全世界保健食品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成本#!高的国家。
(文章来源:会销人网)
标签阅读: 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保健食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