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因食物导致血糖波动的风险有望找到新的解决途径。3月26日,在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特殊膳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主办的“生物缓释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讨会上,专家披露我国研究人员在降糖食品研发领域取得突破,一种能够延长食物吸收周期从而规避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上升风险的食品缓释技术,在我国研制成功并完成临床试验。
据了解,在糖尿病患者中,升糖作用明显的精米、精面等富含淀粉的食品,是造成餐后血糖迅速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而研究证实餐后血糖升高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延缓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少餐后出现血糖升高风险成为临床营养研究新领域之一。
1999年开始,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与北京方源本草生物科技研究所研究人员,经过10年攻关,将用于胶囊药品中的包埋技术,运用到降糖食品研究领域中,利用包埋技术固定化淀粉,在淀粉与酶之间产生暂时的间隔,阻止酶与淀粉的快速接触,从而使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延迟,延迟葡萄糖吸收并进入血液的速度,减慢血糖攀升速度,减少餐后血糖高峰值的出现。研究人员在常用的米、面等主食中,利用食品缓释技术开发出临床降糖食品。
研究人员在北京协和医院和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同步开展临床试验,对部分糖尿病患者给予临床营养治疗。在北京协和医院,通过对1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动态监测,发现服用降糖食品的患者,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对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研究中,116名患者分为不同组别,发现服用降糖食品的患者餐后血糖上升更为缓慢,对胰岛素需求降低。该研究获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