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新医改方案已公布两天,舆论对新医改关注热情不减。政府施政民生为大,病有所医继而病有所防,位居民生之吃饱穿暖之后,故,舆论对新医改评头论足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不会消减。
新医改将历时11年(今年至2020年),分长远和近期两个部分,长远部分目前难以评说,近期部分当可做个大致评价。
近期部分时间跨度为今年至2011年,被锁定的目标可归纳为初步建立起“全覆盖低标准”、惠及全体城乡居民的医保体系,也即“人人享有基本医保”。
近期目标较清晰,操作上也不存大的困难。新医改已把“人人享有基本医保”量化为具体指标,择其重点包括:3年内,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其中城镇居民医保在今年全面推开。数亿农民工能签劳动合同的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其余的或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参加户籍地“新农合”;3年内,职工和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至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达至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3年内,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至每人每年120元;3年内,颁行基本医保关系转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保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续问题等等……
然而,评价新医改之“善”不能只拘泥于具体事项,更大的“善”在于新医改的原则表述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公布的新医改方案相较于去年10月的征求意见稿,首次态度鲜明地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必须由政府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对待。我们认为,把基本医卫制度定位于“公共产品”,系政府执政理念与时俱进的又一例证,值得社会舆论予以肯定。据此我们认定,这段关键表述事关新医改“核心价值”之核心表述,堪称新医改之灵魂所在。由此,纠正以“泛市场化”为取向、前后折腾近10年的“旧医改”之“错”,中央政府表达出足够的根本性的诚意。
尽管我们高看新医改之近期目标,但同样清醒地认知,这个近期目标毕竟还是纸上的“口惠”,3年内,如何把承诺的“口惠”转变为城乡居民的“实惠”,对各级政府是个挑战;对城乡居民则事关新医改的民间口碑;对新医改本身亦反映为“第一步”迈得顺不顺。
“口惠”变“实惠”,资金足额投入是基础,3年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剩余5182亿元(投入大头)归各级地方财政投入。我们对中央政府的投入不存疑虑,但结合以往经验及事实,对地方投入会否短斤缺两,以及资金使用过程的“跑、冒、滴、漏、截”仍存疑虑和担心……
新医改涉及中央与地方、企业与社会、个人与组织等复杂的利益纠葛,有多重利益主体及不同利益诉求交织其中,亟须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统筹协调。迄今人们已知中央政府成立有“国务院深化医卫体改领导小组”,但人们更希望知晓该小组组成单位及人员,工作职能及责任,工作任务及考核,公开这些信息并接受舆论监督,利于新医改按时间节点稳妥推进。还有,地方是否足额投放配套资金,3年内每年分别投放多少,既须向社会公布科目明细,又须指定归谁进行考核、会计、审计、处罚并及时公布结果。理论上讲,会计、审计均该由经政府授权的“独立第三方”来进行,但没有政府职能转型在前,后者恐难担此大任。
既然新医改“核心价值”被锁定为政府向城乡居民提供“公共产品”,理所当然的是,新医改之实施亦是各级政府加快自身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型、构建服务全民之公共财政制度的载体。若各级政府能将新医改与“政改”融为一体,上文所及责任落实难题、监督难题,以及舆论的种种疑虑,不敢说完全迎刃而解,至少能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消解。
昨日,有门户网站对新医改方案作了民调,据称部分网民对新医改效果不敢持乐观态度。我们以为,这中间有网民习惯性反应因素,但也反映出民间冀望早日实现“病有所医”之迫切愿望。新医改由政府主导推进,社会各界亦要分担各自责任。愿政府与社会齐心合力,莫让城乡居民再次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