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卵细胞对精子重编程机制研究最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人员发现,在这个重编程过程中,一个叫Tet3的母源蛋白,在卵细胞对精子基因进行改造时,负责父本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的氧化修饰,从而启动DNA的去甲基化,调控父源基因的表达,使早期胚胎获得正常发育能力。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徐国良课题组和李劲松课题组开展,相关研究论文9月5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不仅对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重编程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为提高动物克隆效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还为不孕不育症病因提供了新的诠释。
据介绍,受精是精子和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合子(受精卵)的过程,是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然而,受精并不是简单的精卵结合。为了形成一个具有发育全能性的早期胚胎,卵细胞需要对来源于精子的父本基因组进行一系列的重编程,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基因组DNA的去甲基化。科研人员在小鼠实验研究中发现,去除Tet3的母鼠生育力明显下降,大部分胚胎在着床后的妊娠期发生了退化,被母体吸收,导致不孕不育。同时,Tet3在动物克隆的过程中,对移入卵细胞的供体细胞DNA的重编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