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李兆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研究、建立胰腺癌外科手术新模式、开创多种胰腺癌内镜介入治疗新技术方面取得进展。在近日举行的2010年度上海医学奖颁奖大会上,该课题组的“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研究”获得一等奖。
胰腺癌是常见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低于5%,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并且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无显著突破。李兆申课题组从1994年9月至2009年9月,针对胰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开展胰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并通过内镜介入、改良外科手术方式等多种新方法的探索,在3个方面取得进展。
在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研究方面。国际上曾报道EUS-FNA穿刺物粘蛋白分子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新的分子标志物,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发现了NPTX、miR-21、miR-196a等一系列血清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5%和90%。发现胰液中检测TTR蛋白可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在国际上首次命名一条全新的胰腺癌特异表达的S100P基因。建立了胰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流程。
建立胰腺癌外科手术的全新模式。对于可切除的胰腺癌,通过改进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技术路线、完善血管切除/重建技术、实施区域淋巴结廓清术、改进消化道重建技术等多项措施,使胰腺癌的总体手术切除率达到80%~85%,严重并发症低于为15%,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8%、31.4%和20.9%,累计完成3000余例胰腺癌手术,手术例数和成功率居于国内首位。
开创了多种胰腺癌内镜介入治疗新技术。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胰腺癌,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超声内镜(EUS)引导下放射性碘-125粒子种植新技术,短期疼痛缓解率达75%,1年生存率达27%;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可承载放射性粒子的胆胰管引流支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腹腔神经节放射粒子种植术治疗胰腺癌疼痛,使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提高到30%,平均中位生存期提高至9.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