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的张女士面色红润,步伐稳健。然而没人会想到仅仅1年多前,她曾被严重的颈椎病折磨得苦不堪言,双手麻木,双腿无力,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传统融合治疗 难防“邻椎病”
早在9年前,张女士就因双手麻木、痛觉过敏被诊断为C5、6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在当地医院行颈椎融合手术。然而2010年2月,患者再次出现了上述症状。同年4月就诊于我院脊柱外科。经过详细检查,患者原有融合节段神经压迫并没有完全去除,而在C5、6相邻节段——C4、5又出现了新的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按照传统理念,融合的关节一旦发生问题,医师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融合。以该病例为例,患者C5、6关节继续融合,同时将新发的C4、5节段也进行融合治疗。但融合后势必会造成邻近节段压力增加,人工椎间盘将难承重负,患上“邻椎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如此恶性循环,患者颈椎将像竹节一样不断被融合,最终不可避免地整体丧失活动能力。而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虽然是理想选择,却违背了常规的理论支持及治疗原则,即与间盘相邻的小关节在长时间固定后,会不可逆地丧失运动功能。之前国外学者的类似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因此,一直以来颈椎疾病的融合与非融合治疗都是专家热议的焦点。
非融合手术 新的治疗选择
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胸腰段的骨折患者经过1~2年内固定治疗后,关节仍然能够正常活动。根据这种骨科创伤治疗经验,颈椎间盘后方的小关节也有存在类似情况的可能。随后,根据患者CT检查证实,这位患者颈椎虽然融合9年,但与其相关的小关节却没有发生融合,仍然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为此后非融合手术成功提供了可能。
随后,通过三维导航技术准确定位融合关节,高速磨钻技术顺利切除融合间隙及骨赘,精准完成椎管彻底减压,以及完整的术后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手术治疗获得成功。截至目前,患者已成功接受手术18个月,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完全解除,同时保持了良好的颈椎活动度,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这一手术的成功,为过去行融合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接受非融合手术治疗的可能,让他们看到了缓解症状甚至根治疾病的希望。
问题“零件” 仍可有效使用
人类的椎间盘组是由前方的椎间盘和后方左右各一个小关节组成的。传统观点一直将脊柱后方小关节的状况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它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等治疗效果息息相关,特别是小关节经过长时间固定后,将失去活动功能,融合好的关节绝不可能“复活”。但通过这一病例可以证实传统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事实证明,即便人体内的“零件”发生问题,也是可以很好使用的。就像随着年龄增加,人类髋膝等关节都会出现磨损,但仍然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用一样。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手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将融合治疗改换为非融合治疗的这一术式将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其仅限于既往接受融合手术但颈椎间盘压迫尚未完全解除的患者;同时年龄较轻,关节活动度较好等也是优选条件。
(王 丹 梁学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