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令敏 闫 龑□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黄洁夫首先强调,他是一名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但他更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对于医改,他个人的看法是: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必须根据国情,不能够超越发展阶段,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不要再争论钱的问题
对于8500亿元投入到底是增量还是增量加存量的争议,黄洁夫认为,如果从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角度来讲,这些投入是不够的。但大家一定要理解政府,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够在3年内拿出这些钱投入到医改上来,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黄洁夫说,目前,医疗卫生战线首先应该依靠医务人员自身的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否则医改将很难推动。大家应该根据国家所能提供的投入,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同时,医生自己的行业组织,比如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等机构,应该管理好医生队伍,保证老百姓的医疗安全。
应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
在一次政协委员的分组讨论中,黄洁夫引用了一段发达国家的数据:西方国家GDP每增加1%,其中的一半就与生命科学有关。他认为,今年全国两会的主题就是保增长、扩内需,因此医疗卫生改革也应该围绕这个主题,不要总想着多要钱,而是要充分调动医疗卫生资源,与国家共克时艰。
黄洁夫说,在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要保证公正,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让民间资本包括外资进入医疗卫生行业,打破政府医院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可以说,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也是一种拉动内需的方式。
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应借鉴各地的好做法
谈到公立医院改革时,黄洁夫一度陷入了沉思。他说,他想用农村改革的经验来举例。农村改革是从小岗经验开始的,也就是说,农村改革依靠的是广大农民的智慧。因此,对于公立医院改革不可能制定一个从上到下的统一方案和政策,而是应该从医生和公立医院自身的探索中产生经验。
黄洁夫认为,虽然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但很多省份和地区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改革经验。因此,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应该学习各地的好做法,特别是充分吸取经济发达地区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比如公立医院可以办分院、办社区,以此形成的双向转诊制度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强制实施的。这样的做法也更加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部规律。
医生队伍应首先提高人文道德修养
对于委员们普遍关注的医患关系问题,黄洁夫说:“我是一名医生,我很同情患者。”大部分医患纠纷中一定有一方出现了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患者不理解医生,但医生也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
黄洁夫说,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医生队伍应从自己的角度首先提高人文道德修养,为建立起和谐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作出努力。只有医患关系和谐了,医改才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没有基层经验做不了大医生
针对目前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黄洁夫说,如果一味强调高学历,大家都想上研究性的大学,必然造成医生的培养和就业相互脱节。中国需要高学历的医学人才,但也需要一批农民养得起,也愿意为农民服务的医生,医生的成长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因此他赞成医学生到基层去锻炼,因为没有基层的经验就做不了大医生。
黄洁夫认为,培养基层医生应该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方法。“乡来乡去”政策的想法是对的,但同时还应给基层医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留在农村工作。
医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医改的整体思路和方向明确了,但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黄洁夫强调。比如收支两条线制度,概念没有错,但在管理上还需不断完善,一旦医院需要的投入比上缴的收入多,这个空缺怎么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得到足额的补偿?黄洁夫希望,大家不要对医改方案期望过高,不能指望所有的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地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