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飞 闫 龑 孔令敏□
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提出,中央和地方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补助标准全部达到人均80元。对于这一利好消息,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在深感振奋的同时,纷纷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言献策。
期待让参合农民多受益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乡村医生马文芳说:“实施新农合制度后,参合农民每人每年有了100元医疗费,每年能在村卫生室报销12元门诊药费,如果遇到大病住院,报销最高可以达到3万元。一些农民慢慢敢走进诊所和医院了。”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说:“可以说,新农合制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医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他认为,到目前为止,医改最大的成功就是对新农合制度的普及和推广,“使这么大的人群获得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得民心,顺民意”。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秀玉在走访了该省部分贫困县后发现,尽管参加新农合每人只需要缴纳10元的参合费,但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农村贫困户而言,10元的“入门费”就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门槛。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发生几率较小,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而选择不参合,或者在得到住院补偿后第二年就退出。这些现象都直接影响了新农合的可持续性。
还有委员以本省为例说,目前该省参合农民在县级和乡级医院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为300元,报销比例为70%~80%;而在省级医院住院报销起付线为800元,报销比例为40%。近年来,农民患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血液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往往都是到大医院诊治,医疗费用少则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相较于此,新农合的报销力度确实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有委员提出,新农合要突出以大病统筹为主,取消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统筹基金。对于连续参合两年至三年未享受补偿的农民,应组织开展相关的健康体检;同时,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和大病报销比例。
期待新农合运行有法可依
马文芳认为,目前新农合运行和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漏洞,给资金的安全带来风险。比如,一部分医疗单位受利益驱使,出现了过度医疗现象。一部分参合患者也有“小病大治”的情况发生,客观上造成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医疗资源浪费。同时,新农合管理机构只有监督管理权,而没有相关的行政处罚权,对各种新农合违规行为只能按照一些管理办法,假其他部门之手予以处理。相关行政或经济处罚尚没有法律依据,这在客观上也影响到监管效果,对被监管对象起不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代表们认为,“有法可依”是新农合制度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各级新农合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的运行是在各种新农合实施方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框架下进行的,尚未有法律法规性质的规范性文件来保障各项制度的实施,这在客观上削弱了新农合制度实施的社会效果。新农合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健康运行,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来保障。
期待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何伟认为,新农合制度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目前,很多乡镇卫生院体制是国家的,但人员是社会化的,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政策加以规范调整。同时,政府应重点抓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院长赵吉光提出,建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专门培养渠道,采用定向培养方式,培养适用于农村基层的医学类专科生。针对多数乡村医生难以获得执业资格,而获得执业资格者又不愿意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情况,应立足乡村医生“本土化”,采取一些过渡性的特殊办法。
期待建设信息化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徐亮提出,建立新农合区域性(省级以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平台十分必要,以便及时、准确地得到农民参合、缴费、补偿等数据信息,实时监控各级医疗机构诊断、治疗、用药、收费情况,了解工作量及服务质量,变事后追查为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可形成县、市、省的医疗协同管理,使新农合标准统一,减少管理费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平台还可以帮助实现参合农民“一卡通”。持卡人就医时,在辖区内任何一家医院就医只需付自己承担部分的费用,避免繁琐的报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