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 丹)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之一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早期诊断方法、治疗的研究”的一部分,首个基于中国人群特点的RA早期分类诊断标准目前已初步形成。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学会会议上,该课题组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苏茵说,这一标准克服了传统分类标准对早期RA诊断不敏感的缺点,对RA的早诊早治、减少肢体残疾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有重要意义。
此课题由全国12家三甲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共同参与完成,共纳入患者850名,年龄均在16岁以上,且入组时病程均小于1年。通过1年随访,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最终确定:晨僵时间大于1小时,累计3个以上关节区、手关节受累,对称性关节受累,受累关节X线异常,抗环状瓜氨酸肽(CCP)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为早期RA新的分类诊断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我国约有500万名患者。该病早期常表现为对称性小关节肿痛及活动受限,未规范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关节畸形、肢体致残。苏茵表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RA分类诊断标准是1987年由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由于制定该标准时所纳入的患者病程较长,平均约为7.8年,该标准对于早期RA诊断的敏感性较差。后来,美国风湿病学会与欧洲抗风湿联盟又共同推荐了新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但有研究显示,该标准容易造成早期RA的过度诊断(假阳性率高)。
专家表示,与传统标准相比,我国提出的RA早期诊断新标准不仅方便记忆,而且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性(从62%增至87%),特异性并未改变(90%与84%)。对于这一新的分类诊断标准能否取代传统标准,苏茵坦言,还需要在临床进行大规模的病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