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5日电 今天上午,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张朝阳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网上座谈会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
第一、重大疾病依然威胁着农民的健康,特别是传染病疾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现在的威胁还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像一些传统的传染病疾病,像结合、血吸虫病,也有一些新的传染病,比如说艾滋病,这些疾病对农民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危害。
另外,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的到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逐步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死因的排序上已经造成了农村人口死亡的一个主要的原因。这些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一些经济负担,也严重损害了农村的生产力。
第二、城市、城乡的卫生差距还比较大,有一些领域还在扩大。比如说城乡的孕产妇的死亡率,07年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的1.63倍,婴儿的死亡率是城市的2.42倍,这些都提示我们在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农村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条件还亟待改善。比如说我们农村的县乡村卫生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很多的村一级依靠“老三件”为农民提供服务,“老三件”就是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另外,我们的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还亟待提高,在乡镇一级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一些乡镇卫生院的数量还不足,在村一级我们100多万卫生人员当中只有10万多一点的执业助理医师,也就是在村一级有12%左右,这个比例是非常小,这样就造成了我们服务的能力和质量的下降。
第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程度还比较有限,虽然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由03年人均的30块钱提高到06年人均50块钱,08年又提高到人均100块钱,这其中政府的投入比例占了80%,已经有了比较快速的提高,但总体来讲,它的保障程度还比较低。这样对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来说补偿能力比较低,补偿的额度也不高。所以说,在降低它的医药风险方面作用受到了限制。
张朝阳指出,在这些问题当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可能就是人员的素质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周期比较长。现在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他表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都将逐步的得到解决,以此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