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陈青)昨天,市卫生局、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联合主办“2008年上海医学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国际化医疗论坛”。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指出,上海在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过程中,仍急需解决四大问题:社会办医发展水平不高、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总体滞后、医疗科技尚有差距以及医保制度的完善和衔接。
徐建光认为,所谓医疗中心城市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承担医疗服务、医学教学、医学科研、医学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功能,具备立足本市、辐射全国、接轨和面向国际医疗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渗透能力、吸引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促进和带动周边区域医学技术和服务,提高周边区域人群健康的城市。它必须具有先进的医疗诊治技术,强大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方式,快速的医疗相关药品器械发展。
统计显示,目前本市共有医疗机构2571所,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2.63人和2.51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5.15张,每万人口拥有救护车数为0.24辆。而医学科技迅速发展,学科人才建设的突出成效,使得医疗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不断提升。2002~2007年,本市出院病人中外地患者人数从15.64万人增至39.82万人,增长154.60%,外地出院患者人数占出院患者总人数的比例从原先的11.71%上升至20.45%。
社会办医水平不高
徐建光指出,作为医疗服务行业发展前提,医疗机构的构成必须是多元、完善、齐备,而目前上海社会办医发展水平不高,2007年沪上民办医院平均注册资金不到1000万元,平均占地面积不到1400平方米,平均床位数不到50张。而医疗技术更是民办医院的“软肋”——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15个百分点。
高端市场潜力巨大
“不仅如此,在医疗资源丰富,就医可及性明显改善的同时,申城高端医疗服务依然稀缺。”面对沪上日益增长的高端医疗服务需求,以公立医院为主的高端医疗服务提供方,却面临着公益性医疗服务的政策困局。有学者认为,公立医疗机构开设特需服务,其高昂的收费价格必然将低收入人群挡在门外。同时,特需服务会占用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反过来降低了普通市民对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对此,卫生部强调,要控制公立医疗机构开展高层次医疗服务的规模,特需病房床位数一般不得超过医疗机构核定总床位的10%。据保守估计,2007年,上海高端医疗服务潜在市场容量约93.7亿元,同期,全市特需医疗服务收入仅12.4亿元。“公立医院的属性,决定了其特需医疗服务规模和服务能力有限。”徐建光强调说。
科技水平尚有差距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上海医疗科技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差距。”徐建光说。数据足以表明了差距所在:2000~2004年,上海的SCI医学论文发表数量为6299篇,低于北京、新加坡,更低于波士顿、伦敦、东京、首尔。同期,上海举办国际医学会议4次,北京3次,首尔12次,新加坡14次,东京16次,波士顿41次、伦敦43次。
医保接轨不够充分
与此同时,民营医疗机构较少纳入社会医保定点,高端医疗服务缺少商业医疗保险的支撑,加上与国际医疗保险的接轨不够充分,让上海建设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脚步不得不因此而放慢了。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蔡威教授也认为,目前沪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法律环境不佳、保障体系不完善、医师培养缺乏体系等也直接影响到上海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