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 政 何 君□
前不久,在青海省召开的农村卫生政策现场交流会上,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探索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这个一般性财政收入只有1165万元的穷县,2007年卫生事业费支出占到了全县财政支出的10%,2008年1月~10月卫生事业费支出则占全县财政支出的14%。
总人口只有4.5万人的祁连县,是个半农半牧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落实“小财政、大民生”的发展理念?该县县委、县政府探索出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农牧民健康问题当作民生之本来抓,把卫生工作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的做法。作为穷县,祁连县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持续投入?百姓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穷县”的“富卫生”
再过两个月,祁连县央隆乡卫生院院长王顺基就将领到他的第一笔年薪:8万元。这让他颇感自豪:“在西部,卫生院院长能拿年薪的估计没几家。”他所在的央隆乡位于青海省最偏远的西北角,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只有2600多名牧民在此生活。虽然这里环境艰苦、交通不便,但王顺基工作的卫生院可一点也不“寒酸”,配备了12名医务人员,B超、X线机、心电图等检查仪器更是一应俱全,当地老百姓一般的常见病随时可以得到救治。当地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一家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就要200多万元,每年的人员工资等花销,政府还要补贴近50万元。
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上,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值!”祁连县卫生局局长红伟的回答颇为干脆。在他看来,有了这样一个乡镇卫生院,居住在边远地区的老百姓看病就可以少跑好几百公里。就冲这一点,全县8个乡镇的卫生院,都和央隆乡一样,获得了政府“不惜血本”的投入。红伟说:“在西部农村,卫生投入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这个因地处祁连山南麓腹地而得名的县城,被当地人誉为“青海的缩影”:国土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财政支出基本都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记者从祁连县卫生局核算中心的卫生经费支出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2006年,县政府决定由县财政解决祁连县人民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拖欠职工多年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154.8万元和离退休职工多年拖欠的医疗费用37万元;将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职工100%全额领取工资;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年薪制,院长每年8万元、副院长每年6万元;新农合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10个百分点,省、州、县、乡、村级补偿比例分别提高到35%、50%、60%、70%、75%,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中受益;按县级4名~6名、乡级1名~2名,由县政府调剂解决县、乡两级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编制;拿出22万元为边远地区医务工作者进行工资浮动和奖励;为农牧区乡村医生投保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这些资金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投入带来“双赢”
政府加大投入,让西部农村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受益,更惠及农牧区的广大百姓。
在祁连县人民医院,记者碰到了来自俄堡乡的52岁牧民周加,他高兴地说:“大夫的态度真好,对病人照顾得很周到,大家都愿意到这里看病。”该院院长努义才郎告诉记者,县医院实行全额拨款以来,医院的陈年旧账全部还清,减轻了县医院过去沉重的经济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服务理念也焕然一新。
在祁连县的乡镇卫生院,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无论是哪一家卫生院,都有一名专职的厨师为病人和医务人员做饭。红伟说,他们下乡时发现,农牧民去卫生院看病多是在11时到14时之间。因为这是高原上最暖和的时间,但医务人员往往在这个时间需要自己去做午饭,经常耽误老百姓就诊。2007年4月,在县政府职能部门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县政府领导决定为12所医疗单位新增清洁工、司炉工、炊事员等11个公益性工作岗位,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承担。红伟说,现在医务人员考虑的不是怎么样去为医院赢利,而是怎样提高服务质量。(下转第7版)
在祁连县黄藏寺村,记者遇见了村医苏建文。他说,现在工作起来特别有干劲。前不久,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提高农牧区乡村医生的待遇,他所在的村卫生室不仅可以得到3000元的药品周转金,自己也可以按月领取450元的工资,县财政还负担了他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目前,已有45名村医像他一样享受了这种待遇。
医疗卫生网络的发展直接让老百姓受益。据了解,祁连县在未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时,全县医疗机构年门诊量为4.9万人次,住院820人次,床位使用率为35%。2006年改革之后,年门诊量超过6万人次,住院1300人次,床位使用率达52%。
投入源于责任
增加投入让百姓受益,带给政府的压力是毫无疑问的。祁连县这么做的动力源自何处?
红伟说,这还得从两起意外事件说起。2006年之前,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县医院职工67%的工资要靠医院自己挣,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祁连县的老百姓对本地的医疗机构毫无信心,有病求医要么去小诊所开点药,要么去外地医院。2006年,先后有两位病人因没有及时就诊,又没钱到外地医院看病,延误了治疗时机,不幸去世。
这两起意外事件对当时新上任的祁连县县长更藏触动很大。上任伊始,他就明确表示,要把卫生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这时,国家的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中央日益关注民生事业,祁连县所在的海北州更是提出,当地的卫生、教育等事业要走在全省牧业州的前列。祁连县政府开始对财政支出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2006年,祁连县政府成立了包括卫生局在内的4个核算中心,由县财政局委派会计等工作人员,进驻各职能部门进行经费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县政府在收支两条线试点工作中,将县、乡医疗卫生单位所有收入上缴财政,并在足额拨付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成立了卫生事业基金、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基金、设备维修基金、卫生人员培训基金、卫生奖励基金,由核算中心对经费预算进行集中核算。
该县副县长马福成说,政府各职能部门成立核算中心进行经费预算,不仅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也增加了监督、监管力度。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祁连县政府一改以往政府财政支出不均衡现象,采取大力压缩全县会议经费和各职能部门的招待费用,实施工作经费包干制等措施,使财政支出向关系民生问题的卫生等事业倾斜。据统计,去年,祁连县行政经费支出达96万元,而今年1月~10月行政经费支出仅有34万元。马福成说,按照“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的标准要求,对卫生的投入还会逐年增加。
更藏说,祁连县以自然资源丰富著称,随着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后两年内,祁连县财政收入将翻两番。
“祁连县将变得越来越好,这也会给医疗卫生发展提供保障。”红伟对此充满信心。
前不久,在青海省召开的农村卫生政策现场交流会上,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探索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这个一般性财政收入只有1165万元的穷县,2007年卫生事业费支出占到了全县财政支出的10%,2008年1月~10月卫生事业费支出则占全县财政支出的14%。
总人口只有4.5万人的祁连县,是个半农半牧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落实“小财政、大民生”的发展理念?该县县委、县政府探索出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农牧民健康问题当作民生之本来抓,把卫生工作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的做法。作为穷县,祁连县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钱从哪里来?如何保证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持续投入?百姓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穷县”的“富卫生”
再过两个月,祁连县央隆乡卫生院院长王顺基就将领到他的第一笔年薪:8万元。这让他颇感自豪:“在西部,卫生院院长能拿年薪的估计没几家。”他所在的央隆乡位于青海省最偏远的西北角,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只有2600多名牧民在此生活。虽然这里环境艰苦、交通不便,但王顺基工作的卫生院可一点也不“寒酸”,配备了12名医务人员,B超、X线机、心电图等检查仪器更是一应俱全,当地老百姓一般的常见病随时可以得到救治。当地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一家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就要200多万元,每年的人员工资等花销,政府还要补贴近50万元。
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上,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值!”祁连县卫生局局长红伟的回答颇为干脆。在他看来,有了这样一个乡镇卫生院,居住在边远地区的老百姓看病就可以少跑好几百公里。就冲这一点,全县8个乡镇的卫生院,都和央隆乡一样,获得了政府“不惜血本”的投入。红伟说:“在西部农村,卫生投入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这个因地处祁连山南麓腹地而得名的县城,被当地人誉为“青海的缩影”:国土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财政支出基本都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但记者从祁连县卫生局核算中心的卫生经费支出中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2006年,县政府决定由县财政解决祁连县人民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拖欠职工多年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154.8万元和离退休职工多年拖欠的医疗费用37万元;将县人民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职工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职工100%全额领取工资;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年薪制,院长每年8万元、副院长每年6万元;新农合医药费用补偿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10个百分点,省、州、县、乡、村级补偿比例分别提高到35%、50%、60%、70%、75%,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中受益;按县级4名~6名、乡级1名~2名,由县政府调剂解决县、乡两级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编制;拿出22万元为边远地区医务工作者进行工资浮动和奖励;为农牧区乡村医生投保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这些资金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投入带来“双赢”
政府加大投入,让西部农村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受益,更惠及农牧区的广大百姓。
在祁连县人民医院,记者碰到了来自俄堡乡的52岁牧民周加,他高兴地说:“大夫的态度真好,对病人照顾得很周到,大家都愿意到这里看病。”该院院长努义才郎告诉记者,县医院实行全额拨款以来,医院的陈年旧账全部还清,减轻了县医院过去沉重的经济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服务理念也焕然一新。
在祁连县的乡镇卫生院,记者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无论是哪一家卫生院,都有一名专职的厨师为病人和医务人员做饭。红伟说,他们下乡时发现,农牧民去卫生院看病多是在11时到14时之间。因为这是高原上最暖和的时间,但医务人员往往在这个时间需要自己去做午饭,经常耽误老百姓就诊。2007年4月,在县政府职能部门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县政府领导决定为12所医疗单位新增清洁工、司炉工、炊事员等11个公益性工作岗位,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承担。红伟说,现在医务人员考虑的不是怎么样去为医院赢利,而是怎样提高服务质量。(下转第7版)
在祁连县黄藏寺村,记者遇见了村医苏建文。他说,现在工作起来特别有干劲。前不久,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提高农牧区乡村医生的待遇,他所在的村卫生室不仅可以得到3000元的药品周转金,自己也可以按月领取450元的工资,县财政还负担了他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目前,已有45名村医像他一样享受了这种待遇。
医疗卫生网络的发展直接让老百姓受益。据了解,祁连县在未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时,全县医疗机构年门诊量为4.9万人次,住院820人次,床位使用率为35%。2006年改革之后,年门诊量超过6万人次,住院1300人次,床位使用率达52%。
投入源于责任
增加投入让百姓受益,带给政府的压力是毫无疑问的。祁连县这么做的动力源自何处?
红伟说,这还得从两起意外事件说起。2006年之前,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县医院职工67%的工资要靠医院自己挣,专业技术人员严重流失。祁连县的老百姓对本地的医疗机构毫无信心,有病求医要么去小诊所开点药,要么去外地医院。2006年,先后有两位病人因没有及时就诊,又没钱到外地医院看病,延误了治疗时机,不幸去世。
这两起意外事件对当时新上任的祁连县县长更藏触动很大。上任伊始,他就明确表示,要把卫生事业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这时,国家的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中央日益关注民生事业,祁连县所在的海北州更是提出,当地的卫生、教育等事业要走在全省牧业州的前列。祁连县政府开始对财政支出进行结构调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
2006年,祁连县政府成立了包括卫生局在内的4个核算中心,由县财政局委派会计等工作人员,进驻各职能部门进行经费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县政府在收支两条线试点工作中,将县、乡医疗卫生单位所有收入上缴财政,并在足额拨付医疗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拿出专项资金,成立了卫生事业基金、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基金、设备维修基金、卫生人员培训基金、卫生奖励基金,由核算中心对经费预算进行集中核算。
该县副县长马福成说,政府各职能部门成立核算中心进行经费预算,不仅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也增加了监督、监管力度。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祁连县政府一改以往政府财政支出不均衡现象,采取大力压缩全县会议经费和各职能部门的招待费用,实施工作经费包干制等措施,使财政支出向关系民生问题的卫生等事业倾斜。据统计,去年,祁连县行政经费支出达96万元,而今年1月~10月行政经费支出仅有34万元。马福成说,按照“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的标准要求,对卫生的投入还会逐年增加。
更藏说,祁连县以自然资源丰富著称,随着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今后两年内,祁连县财政收入将翻两番。
“祁连县将变得越来越好,这也会给医疗卫生发展提供保障。”红伟对此充满信心。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