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灿灿□
近年来,变规模扩张为加强内涵建设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共识。现在院长们见面寒暄,又多了一项谈资,那就是平均住院日。显然,缩短平均住院日能带给医院多方面效益。每缩短一天,无形中就增加了若干张病床,医院的收治能力就能扩大。有人推算,一所拥有1500张床位的医院如果将平均住院日缩短到7天左右,相当于再建了一所同等规模的医院。对于病人而言,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也将相应减少。于是,医院管理者纷纷盯准关键环节,挤干平均住院日水分,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但是,也有管理者困惑,如何突破平均住院日的瓶颈,进一步“瘦身”?平均住院日的“度”该如何把握?在日前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的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医疗服务效能专题研讨会上,院长们就上述问题开展了讨论。
数字折射效率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看来,平均住院日是医院最重要的效率指标,也是近10年来最受关注的医院管理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将促使医院提高综合效率。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也认为,对于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的院长们来说,平均住院日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为这项数据能折射出一家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诊疗流程是否合理,以及医院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等。
于是,各医院迅速行动起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率先将平均住院日降至9天,关节置换病人7天就能出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0年平均住院日为12.21天,2007年下降为10.93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0年平均住院日是20.7天,2007年降至11.3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0年是16.5天,2007年降至12.9天。
尽管各医院平均住院日都呈下降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据丁义涛介绍,美国的平均住院日为7.9天,加拿大为9.4天,瑞典为12.5天,丹麦为10.1天,意大利为11.5天。因此,国内医院还有继续缩短的空间。但丁义涛同时表示,各国国情不同,不能盲目向发达国家看齐,还要实事求是。
是什么拖了后腿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瓶颈在哪里?缩短空间有多大?为了找到答案,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院长何梦乔带领管理团队启动了住院日适当性评价。这一课题通过分析产生不适当住院日的原因,找到制约平均住院日的瓶颈,然后加以改正。
何梦乔选择了以下病种,每病种共50份病史,进行住院日适当性评价分析,结果如下:
膝半月板损伤不适当住院日共55个,第一因素为病人原因,包括病人因故无法按时入院、等待病人家属签字等;第二因素为患者等待手术,共有14个不适当住院日,其中有7天是周六周日。
胫骨平台骨折不适当住院日共56个,第一因素为等待手术,共有38个不适当住院日,其中13个住院日是周六周日;第二因素为等待检查报告,有7个住院日,其他原因为出院不及时、等待专家会诊及病人原因。
子宫肌瘤不适当住院日共75个,第一因素为等待检查报告结果,共51个住院日;第二因素为等待手术,共14个住院日;第三因素为出院不及时,共6个住院日。
显然,拖住院日后腿的两大“元凶”是等待检查报告结果和等待手术。在等待手术中,有半数是因为周六、周日手术室不开放。而在等待检查报告中,第一位是病理报告出具慢,其次是等待超声诊断报告。对照这些因素进行修正,何梦乔得出,膝半月板损伤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潜力是0.47天,子宫肌瘤为0.7天,而胫骨平台骨折已经没有缩短的空间。
还有一些因素是医院无法通过优化流程来解决的。比如,享受公费医疗、有医疗保险的患者住院天数普遍长于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袁克俭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拉大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就诊患者费用的自付比例差距,畅通双向转诊渠道。
打通任督二脉
找到了拖后腿的“元凶”,下一步就是打通任督二脉,拧干平均住院日的水分。
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路径上,各医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秘诀是开展新技术,广泛应用腹腔镜,同时优化流程,成立快速康复病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曾智说,当医院平均住院日降到11天时,似乎已经进入极限期,如何进行突破呢?他们想到要力除传统诊疗模式的弊端。比如病人在等待会诊、转科过程中,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医院通过构建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以患者和流程为导向,医生跟着患者走,建立跨学科病房,减少科间会诊和转科时间,既促进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也有效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则在缩短术前平均住院日方面进行了探索。该院周六、周日及部分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检查科室。科室床位紧张时,在门诊安排术前检查。针对主刀医生上台慢、手术之间衔接不合理的问题,医院要求主刀医生、麻醉医生应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进入手术室,每天同一个手术间安排给同一个科室,增加手术台次之间的衔接,同时建立麻醉苏醒室,为手术接台平均节约25分钟~30分钟。
平均住院日不是越短越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刘建认为,平均住院日是一个适度指标,并非越短越好。有些医院为了经济利益,过快加速病床的周转,出现了平均住院日“超长缩短”现象,这样一方面会造成病人治愈率降低,也可能出现病人出院后病情加重或因术后并发症而重复入院。刘建认为,各科室专业特点不同,其平均住院日标准也应存在差异,切勿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
袁克俭也持同样观点:“应根据三级医院本身的功能定位和三级医院所处的外环境,寻求合理的平均住院日。”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杨湛认为,不能在忽视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一味追求降低平均住院日。另外,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医疗设备档次低、数量少,疾病诊治的时间也慢于东部地区,要考虑到区域差异。像自己的医院从多年前的20多天缩短到14天,在西部地区已经不容易了。
丁义涛则明确指出,有些医院管理者对政策的理解有偏差,片面追求数字的缩短,在统计方法上耍小聪明,把慢性病排除在外。他指出,缩短平均住院日不能搞数字游戏。
不要盲目攀比平均住院日
专家提醒,医院之间不要相互攀比“最短平均住院日”,因为“最短平均住院日”并不代表最佳管理水平,而且缩短平均住院日不可避免会遇到极限。
如何掌握好平均住院日的“度”?丁义涛认为,首先,要看医疗流程是不是更合理了;其次,病人费用是不是下降了;第三,医疗成本是不是降低了;第四,医院综合效益是不是有所提升。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促使医院走上优质、低耗、高效发展之路,这才是应有之义。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