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灿灿□
郭兴华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卫生工作的主要矛盾,着手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指导思想。由于我国各地情况差别很大,征求意见稿总体还是原则框架性的,还需要制定具体的配套办法、措施,也需要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实践。
郭兴华认为,卫生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有限目标,保持合理预期,抱以过高的期待,施以急躁的操作,恐怕只能是欲速则不达。改革需要信心,同样需要耐心,有赖于各有关方面以清醒的头脑和坚忍的意志,坚持不懈地探索推进。
卫生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加之分工合理的分级就诊机制尚未建立,加剧了群众看病就医矛盾。这需要重新进行制度设计,以解决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为重点,大力发展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并结合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引导病人合理分流,这样每年可以节省大量医药费用。
郭兴华说,卫生工作中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良,或者说缺乏落实医疗卫生公益性的政策与机制。现在,医疗机构经济运行靠财政补助、药品差价收入、医疗服务收入来支撑。我们算了一笔账,2007年江苏省医疗机构总收入为487.11亿元,总支出为476.26亿元。在财政补助方面,全省医疗机构总收入中财政补助仅为31.77亿元,占6.52%。多数医院的财政投入还不够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工资,不少医院的财政投入甚至为零。在医疗服务收入方面,全省医院医疗收入为215.48亿元,占总收入的44.24%,医疗总支出为266.32亿元,亏损50.84亿元。从药品差价收入看,全省医院药品收支结余35.99亿元,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46.78%。
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完善,生存发展主要靠创收,直接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特别是“以药补医”机制扭曲了医疗服务行为,不仅大医院用这样的运行机制,基层卫生机构实际也用这样的运行机制。只有保证公共财政的投入,才能保证公益事业的公益性。但现阶段政府对大医院增加投入负担比较重,只能先从农村基层做起,从城市社区做起,优先解决基层的基本服务问题。
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是改革的热点,也是实践的难点。既不能把医院全部推向市场,政府一个不办,也不能全部包办,或者采取类似农村和社区卫生机构的政策。因为包下来,一是财力不足,政府无能为力;二是没有必要,毕竟医院提供的不全都是基本医疗服务;三是监管困难,可能会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反而削弱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医院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多大范围用政府主导的办法,多大范围用市场的办法,这个“度”如何把握,是改革最难的地方,理论上还没有形成共识,实践上也没有广泛接受的样板。对于医院改革,必须以积极而审慎的态度进行探索,经过试点以后,形成完整方案,逐步有序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