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引发社会热议。而新医改中关于政府埋单的基本思路,更是赢得掌声一片。这个基本思路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财政要把公共医疗机构“养起来”。把公共医疗机构“养起来”,使之回归公共品的本质,是政府角色的正本清源。
然而“养起来”还须医院与之接轨,换言之就是医院要有“公益心”。公共财政“养医”,只能是与国情相适应的养法,新医改方案对此的表述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现在的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富,还在奔小康,因此“养医”的标准也只能是小康水平。但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年不少医院实际上已“超前消费”,成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富医”。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除了财政投入不足,更多的因素则是由于许多医院借“养医”之名浑水摸鱼。由此可见,公共财政不能既养“富医”,又要把医疗费用降下来。改革其实就是要让“富医”“返璞归真”,或干脆说是对此前“富医”“超前消费”的清退。
如果说政府的“公益心”是医改成功的保证,那么医院的“公益心”亦是医改成功的前提。医院的“公益心”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医改的效果——没有“公益心”,就难有对既得利益的自我剥夺,而移花接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则几乎是必然的。因此,在为新医改喝彩之时,还有一问:新医改有多少刚性举措保证医院的“公益心”?如果不能,那么技术性措施再多,医改成效也难免缩水。
江苏 奚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