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平安 闫丽新 魏新刚 衣晓峰□
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是黑龙江省的卫生老典型。该县首创的农村卫生“三网四化”——在农村卫生三级网中,实施村级卫生规范化、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县乡医疗服务集团化和区域卫生服务网络化的做法,经过该省卫生厅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广,已经在全省形成了模式。夯实农村卫生基础,收获的是90%以上农村患者就医首选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黑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斌说,把绝大部分农村患者留在当地,就是医疗资源分布的正向调整。这种不靠行政命令潜移默化的调整,对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给卫生院做“加减法”
长山乡卫生院是甘南县农村卫生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新农合、医疗护理质量、疫苗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管理文件整整齐齐地摆放了一床。该院院长王兴河介绍,截至目前,他们已为全乡农民进行健康普查两万多人次,建立家庭健康档案7566户,签订保健合同830份,为慢性病患者开具健康指导处方600多份。“我们下设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乡村医生28人,有自动洗胃机、制氧机、血尿分析仪等仪器20台(件),微型救护车1台。”
齐齐哈尔市卫生局负责人说,该市乡镇卫生院都达到了统一标准,这是做“加减法”的结果。所谓“加减法”,就是根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农村各类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和布局,对那些乡镇已撤并、生存能力较差的乡镇卫生院,实行撤、并、转,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例如,甘南县把原有的164个村级卫生机构撤并为113个,而在距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5公里以上的自然屯设置了87个村社区卫生服务室。在人员准入方面,已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经县卫生局统一组织考试后,合格者由乡镇卫生院择优聘用,从而清理了49名不具备资质的村级卫生工作人员,并为具备资质的乡村医生建立了管理档案。
让“城带乡”制度化
齐齐哈尔市改变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倒金字塔”的另一个举措是开展“城带乡”活动:采取城市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带资金、带项目、带管理、带技术、带人才等帮扶措施,促进卫生资源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和转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在“城带乡”活动中,该市加大了城市卫生人才支农力度,规定市县二级以上医院拟晋升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的人员和拟提拔使用的业务科室主任以上职务的管理干部,累计支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否则晋升采取一票否决。
黑龙江省还在国家级贫困县中选择了84所乡镇卫生院,与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结成帮扶对子,为每个受援乡镇卫生院派3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城市医生,带动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的提高。他们积极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从城市大医院抽调业务骨干75人,到15个国家级贫困县服务一年,帮助基层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实事机制”杠杆撬动资源流动
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中,黑龙江省卫生厅实行“实事机制”,每年按需要和计划,在农村卫生工作领域集中精力办实事,并在政府挂上号,利用这个杠杆撬动卫生资源流动。
今年该省的“实事机制”包括:做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装备。利用专项资金10311万元,做好56个乡镇卫生院国债项目、59个省自建项目、7个县医院和7个县妇幼保健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140万元,为45个村卫生室建设房屋和装备设备。利用1700万元,为125个乡镇卫生院装备设备近500台件。做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利用专项资金752万元,培训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800多人、乡镇卫生院院长800名、县(市、区)卫生局局长64名、乡村医生12000名。利用专项资金600万元,奖励县域农村优秀卫生技术人员3000人。
作为数年来持续在政府挂上号的重点工程,黑龙江省今年在新农合制度建设方面将着力办好两件事:一是做好新农合国家资金补偿、缴费政策的落实。利用专项资金10.4亿元,落实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人均50元提高到80元的国家资金补偿,确保参合率达到90%以上,住院资金补偿较2007年增加16个百分点。二是做好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利用专项资金1085万元,对2007年新增合作医疗县(市、区)1500名新农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为新农合管理机构装备计算机和打印机。
李斌说,“十一五”期间,该省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今年新农合筹资为10.6亿元。这些资金合并成一个巨大的“指挥棒”,指挥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医保不断扩大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将对城市卫生资源的正向调整逐渐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黑龙江省近几年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