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北京市科技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局的推动下,多家医疗机构针对十大危险疾病临床诊疗的“短板”,在北京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两亿元的资助下启动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项目在日前举行的“首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集中亮相,专家展示了各自的科研创新成果,搭建科研平台共享资源、将防治战线前移到健康人群成为主旋律。
从胖娃娃抓起 减少成人慢性病
新的观点认为,医学应该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患病人群。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米杰教授报告了如何从儿童时期防范成人慢性疾病的经验。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儿童成人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儿童时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48%最终会发展为成人高血压,而造成这些疾病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肥胖。过去20年间,北京市儿童肥胖率增长了5~7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快速累积起来的儿童肥胖人口,势必构成对今后10~20年劳动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自2003年开始,该科研团队将慢性病防线“下移”至儿童青少年,开展了儿童青少年慢性病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儿童慢性病早期干预适宜技术、健康行为促进方法等一系列研究。目前已获得了迄今最权威的一份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建立了儿童青少年血压评价标准;提出了儿童慢性病早期综合干预模式,并被《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所采纳;制定了适于学校及社区卫生等专业人员使用的儿童慢性病防治工作手册,形成了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健康指南初稿。这些研究成果的产出有望为今后儿童成人病早发现、早诊治、早干预奠定基础。
“了解”与“用得好” 之间有距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介绍了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北京模式”。
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生命足够长的话,他有1/6的可能会在一生中发生脑卒中;而脑血管疾病是北京市民的第一死亡顺位疾病,疾病复发率与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另一方面,我国临床医生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与美国临床诊疗现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发病两小时内溶栓的比例,美国为70%,而我国仅为9.4%。换句话说,尽管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规范,但仍有很多环节没有真正被用于临床实践。目前认为,将一个临床指南推广,并最终融入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通常需要经过医生注意到、接受、认为可行、有能力做、开始做、认同以及最终养成习惯7个步骤。
由此,北京市启动了重大科技项目“脑卒中诊疗技术规范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缩短临床医生从注意到诊疗规范到形成良好规范临床实践的过程,以提高临床诊疗规范程度。
在研究中,王拥军等搭建了 “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由8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与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进行研究、评估及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这一研究模式也已得到科技部认可,被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有望向全国推广。
糖尿病前期干预 科学防治新热点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和发病人群的低龄化,糖尿病防治形势愈发险峻。因此有学者设想,通过合理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或许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2005年,北京启动了“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和逆转研究” 重大科技项目,希望在众多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中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以使糖尿病前期逆转回正常血糖状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秀英教授围绕这一研究进行了报告。
课题组对北京市37家医院(含一、二、三级医院)进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实施3年来,共入组2000名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的人,并运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对筛查出的糖尿病前期人员进行干预,使其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据第一年的随访资料,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恢复到正常血糖水平的数量增加20%。
研究中,项目组专门为每家医院订制了用于患者教育的食品模型,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计步器、食品秤、体重秤等,还为患者录制了教育光盘、印发了宣传资料等。此外,还研发了糖尿病前期干预管理软件,由专业的营养师和运动医学专家制订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饮食运动方案,以使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管理规范化、简单化、普及化。
急性心肌梗死 真实数据巧知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刘静教授介绍了将现有信息平台成功整合的经验。
慢性疾病信息监测是掌握疾病发展趋势、变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预防和救治水平的重要数据来源,是政府制定防治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北京市现有的两大常规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和“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两个监测系统都收集了大量真实的临床数据,但它们也各有局限性。如“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只有死亡信息,没有发病后存活患者的信息。后者虽然收集了所有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的信息,但院外死亡信息没有。要想了解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存活率和死亡率的数据,这两个系统都无法给出满意的答复。因此,学者们将两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了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
该平台不仅收集了2007~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和住院数据,还搜集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所有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住院率、手术率及次均住院费用等数据信息,可及时、准确地监测到北京市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居民每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等重要指标。
目前的监测结果显示,2007~2009年间,北京市25岁以上户籍人口三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最明显,且远郊区县发病率最高,2009年远郊发病率比近郊高35.1%,比城四区高50.8%;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9年比2007年下降了10.8%,但35~44岁年龄段死亡率升高了11.5%。监测结果表明,本市应加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尤其要加强中青年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急性发作症状的早期识别能力。
搭好信息平台一劳永逸作科研
搭建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支撑平台,对于临床科研具有重要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王伊龙就此进行了介绍。
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和样本的保存可以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促进疾病病因学、流行病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再进行科研相关临床数据的收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将造成巨大的负担,因而也会直接影响科研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传统各自为政的科研模式使得不同科研单位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为解决上述问题,帮助临床医生能够相对轻松地进行临床科研,同时借助网络技术让大量的临床信息在多家科研单位间共享,2009年启动了“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建设”。
通过信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建立,科学、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网络信息的平台搭建,资源库硬件建设,临床信息数据和样本的采集、整理、保存等,该项目现已建立了集患者临床、影像、血液样本等信息为一体的“首都十大危险疾病”样本资源库和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数据库,从而为研发针对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开发提供统一的共性平台。目前,十大危险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已经全面启动,共保存样本45000余例,病例11000余例。
在高危人群的高危时期 控制艾滋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吴昊教授等,根据对10万名高危人群的筛查研究,发现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达7.26%,新发感染率为5.66/100人年,而通常新发感染率超过1/100人年就属于高流行疾病。另一方面,艾滋病患者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其中急性期患者的不安全性生活的传播概率约为1/10,无症状期为1/1000~1/10000,艾滋病期为1/500。由于艾滋病期患者受身体状况的限制,进行不安全性交的几率比较少,因此急性期患者就成为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染源。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发现诊断患者并进行积极干预,对于控制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4年以来,北京先后启动了“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及“艾滋病急性期控制与治疗研究”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了“以高危人群监测为切入点,以控制急性期传染源为目标”的艾滋病防控新策略研究。目前,在男男性接触HIV急性感染期的大规模研究队列中,首次提出了“锁定HIV感染关键人群及关键时期”的艾滋病防控新策略。该研究中诊断出200个急性期感染者,由于及时对其进行强化干预,避免了艾滋病传播的“瀑布效应”,不仅对控制北京市HIV 感染的快速蔓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还有效延缓了HIV感染疾病的进展。
此外,还在国内建立HAART药物浓度监测方法,为我国开展国产抗病毒药物浓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深入开展艾滋病的长期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
链 接
十大危险疾病
十大危险疾病主要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为标准,相关研究涉及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方面。
十大危险疾病包括: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
从胖娃娃抓起 减少成人慢性病
新的观点认为,医学应该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通过各种措施,减少患病人群。首都儿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米杰教授报告了如何从儿童时期防范成人慢性疾病的经验。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为代表的儿童成人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儿童时期血压偏高的人群中48%最终会发展为成人高血压,而造成这些疾病的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肥胖。过去20年间,北京市儿童肥胖率增长了5~7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快速累积起来的儿童肥胖人口,势必构成对今后10~20年劳动人口健康的重大威胁。
自2003年开始,该科研团队将慢性病防线“下移”至儿童青少年,开展了儿童青少年慢性病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儿童慢性病早期干预适宜技术、健康行为促进方法等一系列研究。目前已获得了迄今最权威的一份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建立了儿童青少年血压评价标准;提出了儿童慢性病早期综合干预模式,并被《北京市学校卫生防病工作规划(2006~2010)》所采纳;制定了适于学校及社区卫生等专业人员使用的儿童慢性病防治工作手册,形成了北京市儿童青少年健康指南初稿。这些研究成果的产出有望为今后儿童成人病早发现、早诊治、早干预奠定基础。
“了解”与“用得好” 之间有距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介绍了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北京模式”。
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生命足够长的话,他有1/6的可能会在一生中发生脑卒中;而脑血管疾病是北京市民的第一死亡顺位疾病,疾病复发率与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另一方面,我国临床医生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治与美国临床诊疗现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如发病两小时内溶栓的比例,美国为70%,而我国仅为9.4%。换句话说,尽管我国已制定了相关的临床诊疗规范,但仍有很多环节没有真正被用于临床实践。目前认为,将一个临床指南推广,并最终融入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通常需要经过医生注意到、接受、认为可行、有能力做、开始做、认同以及最终养成习惯7个步骤。
由此,北京市启动了重大科技项目“脑卒中诊疗技术规范研究”。该项目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缩短临床医生从注意到诊疗规范到形成良好规范临床实践的过程,以提高临床诊疗规范程度。
在研究中,王拥军等搭建了 “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网络”,由8家三级医院、10家二级医院与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进行研究、评估及成果的示范推广应用。这一研究模式也已得到科技部认可,被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有望向全国推广。
糖尿病前期干预 科学防治新热点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和发病人群的低龄化,糖尿病防治形势愈发险峻。因此有学者设想,通过合理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或许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2005年,北京启动了“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和逆转研究” 重大科技项目,希望在众多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中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以使糖尿病前期逆转回正常血糖状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秀英教授围绕这一研究进行了报告。
课题组对北京市37家医院(含一、二、三级医院)进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实施3年来,共入组2000名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的人,并运用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对筛查出的糖尿病前期人员进行干预,使其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据第一年的随访资料,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恢复到正常血糖水平的数量增加20%。
研究中,项目组专门为每家医院订制了用于患者教育的食品模型,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计步器、食品秤、体重秤等,还为患者录制了教育光盘、印发了宣传资料等。此外,还研发了糖尿病前期干预管理软件,由专业的营养师和运动医学专家制订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饮食运动方案,以使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管理规范化、简单化、普及化。
急性心肌梗死 真实数据巧知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刘静教授介绍了将现有信息平台成功整合的经验。
慢性疾病信息监测是掌握疾病发展趋势、变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预防和救治水平的重要数据来源,是政府制定防治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北京市现有的两大常规卫生信息监测系统——“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和“北京市出院病人信息系统”。两个监测系统都收集了大量真实的临床数据,但它们也各有局限性。如“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只有死亡信息,没有发病后存活患者的信息。后者虽然收集了所有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的信息,但院外死亡信息没有。要想了解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存活率和死亡率的数据,这两个系统都无法给出满意的答复。因此,学者们将两个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了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
该平台不仅收集了2007~2009年全市户籍人口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和住院数据,还搜集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所有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住院率、手术率及次均住院费用等数据信息,可及时、准确地监测到北京市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居民每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等重要指标。
目前的监测结果显示,2007~2009年间,北京市25岁以上户籍人口三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最明显,且远郊区县发病率最高,2009年远郊发病率比近郊高35.1%,比城四区高50.8%;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9年比2007年下降了10.8%,但35~44岁年龄段死亡率升高了11.5%。监测结果表明,本市应加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尤其要加强中青年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急性发作症状的早期识别能力。
搭好信息平台一劳永逸作科研
搭建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支撑平台,对于临床科研具有重要价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王伊龙就此进行了介绍。
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和样本的保存可以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促进疾病病因学、流行病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再进行科研相关临床数据的收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将造成巨大的负担,因而也会直接影响科研数据的质量。另一方面,传统各自为政的科研模式使得不同科研单位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为解决上述问题,帮助临床医生能够相对轻松地进行临床科研,同时借助网络技术让大量的临床信息在多家科研单位间共享,2009年启动了“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建设”。
通过信息平台和资源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的建立,科学、高效的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网络信息的平台搭建,资源库硬件建设,临床信息数据和样本的采集、整理、保存等,该项目现已建立了集患者临床、影像、血液样本等信息为一体的“首都十大危险疾病”样本资源库和统一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数据库,从而为研发针对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开发提供统一的共性平台。目前,十大危险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已经全面启动,共保存样本45000余例,病例11000余例。
在高危人群的高危时期 控制艾滋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吴昊教授等,根据对10万名高危人群的筛查研究,发现男男同性恋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达7.26%,新发感染率为5.66/100人年,而通常新发感染率超过1/100人年就属于高流行疾病。另一方面,艾滋病患者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其中急性期患者的不安全性生活的传播概率约为1/10,无症状期为1/1000~1/10000,艾滋病期为1/500。由于艾滋病期患者受身体状况的限制,进行不安全性交的几率比较少,因此急性期患者就成为最主要的艾滋病传染源。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发现诊断患者并进行积极干预,对于控制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4年以来,北京先后启动了“艾滋病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研究”及“艾滋病急性期控制与治疗研究”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了“以高危人群监测为切入点,以控制急性期传染源为目标”的艾滋病防控新策略研究。目前,在男男性接触HIV急性感染期的大规模研究队列中,首次提出了“锁定HIV感染关键人群及关键时期”的艾滋病防控新策略。该研究中诊断出200个急性期感染者,由于及时对其进行强化干预,避免了艾滋病传播的“瀑布效应”,不仅对控制北京市HIV 感染的快速蔓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还有效延缓了HIV感染疾病的进展。
此外,还在国内建立HAART药物浓度监测方法,为我国开展国产抗病毒药物浓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深入开展艾滋病的长期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
链 接
十大危险疾病
十大危险疾病主要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科技在疾病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高”为标准,相关研究涉及这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方面。
十大危险疾病包括:肝炎、艾滋病、结核、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等四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等六类重大慢性病。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