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 正文

下好资源重组这盘棋

发布时间: 2020-04-29 12:16:48      来源: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记者颜秋雨康平李阳和□ 2000年,湖南省长沙市城区面积只有124平方公里,近年来长沙城区以每天1公里的速度向外围发展。据规划,到2020年其城区面积将增加到4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以每年3%的

□本报记者  颜秋雨  康  平  李阳和□

    2000年,湖南省长沙市城区面积只有124平方公里,近年来长沙城区以每天1公里的速度向外围发展。据规划,到2020年其城区面积将增加到4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以每年3%的速度急剧增长。高速发展变化的都市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原有格局形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城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如何适应并协同发展,成为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应答的试题。

  ■阵痛中待开新局

  家住天心区城建小区的林少奇,自从省政府南迁项目启动后, 50多岁的他住进了楼房。他也有烦恼:“过去有个小病小痛的,可以到村医那里拿点药。现在想到大医院检查,最近的也要走七八公里……”

  长沙市区的医疗资源历来“北密南疏”, 最为典型的是蔡锷路、湘雅路一带,方圆一公里有湘雅附一院、省妇幼、省中医附二院、长沙市一医院等多家大中型医院。各家医院的发展极不平衡,床位平均使用率不足50%。长沙市2007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2288元,其中医疗保健消费974元,比上年增长12.3%。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使居民就医难的感受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沙市开始对医疗卫生资源重新“落子”布局。

  ■一着棋赢了一场博弈

  长沙市卫生局局长曾正国认为,长沙市级和市级以下的医院有近40家,经过多年发展,有的综合实力较强,有的形成了专科特色。“何必都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竞争?他不走我走,他不搬我搬!”他说。这一搬,为医疗资源缺乏的长沙南城搬出了一所市中心医院。曾正国告诉记者,这家由市第二医院、第五医院等4所医疗单位搬迁、重组的医院,至少辐射周边数十平方公里,区域内群众就医难问题迎刃而解。这不仅使南城发展的医疗配套得以满足,而且解决了卫生系统自身的发展问题。

  肿瘤专家安东建对长沙市五院的历史如数家珍,该院上世纪20年代末曾是全省结核病诊疗技术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的专科医院。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后,该院的结核病门诊及住院人次逐年下降,医院面临生存危机。

  位于开福区长春巷的市二院成立于1936年,处于医疗机构密集的城北, 用医院老职工叶顺合的话说:“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医院面积小,无法扩大规模,拥挤的环境与简陋的条件使医院存在极大的消防隐患。

  承担长沙地区和省内外医疗急救、应急处理任务的长沙市医疗急救站,由于毗邻火车站和商业要塞,三天两头堵车,好像被捆住了手脚。

  成立于1981年的长沙市老年病研究所,很多项目仅有研究难有实践,专家们深感无用武之地。

  而当时长沙城南没有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随着城市中心南移,需要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一个将4家医疗机构合并的计划从1996年开始调研。一次次论证分析,一轮轮的修改完善,长沙市中心医院的蓝图越发清晰,1998年该院破土动工。

  “那时真是困难重重。”当时作为筹建办主任,后来又担任该院第一任院长的曾正国坦言,“首先是思想不统一,思想统一后又没有钱。”5亿元的项目,政府拨款5600万元,政府贴息从银行贷款1亿多元。为了顺利建成医院,相关部门还把融资的目光瞄上外资,由荷兰政府提供优惠混合贷款1320万美元,其中35%为荷兰政府赠款,为医院采购172台(件)仪器设备。

  2004年12月,中心医院建成。合并后的医院有1100张病床,既保持了原有老年病、结核病专科优势,又重点发展了医疗急救和综合医疗服务,还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医疗保健康复项目,综合实力开始跻身于湖南第一方阵。

  ■强强联合提升新城品质

  长沙县星沙镇居民王先生说,几个月前他因患脑血管梗塞,住进新落成在星沙镇的长沙市第八医院。康复出院后,医院多次进行电话回访,征求他的意见,告知他康复、饮食保健常识。当地百姓说,八院落户星沙,让长沙县患者就近享受到市级医疗服务,也是对星沙镇品位的提升。有的房地产商打出广告,称自己的楼盘与该院为邻,以此为卖点。

  这是长沙市继中心医院整合之后,做的又一道“1+1>2”的新题。与中心医院由弱势医院整合不同的是,这是政府将两家都有一定实力的医院进行重组 。

  八院由市第七医院和中医医院合并组成。整合之前,市中医院位于繁华的商业中心,其骨伤、中医针灸等特色技术深受患者信赖,但该院占地面积仅有3.9亩,是个弹丸之地,而且可能会拆迁。由长沙市铁路医院改制后的第七医院,虽然位于寸土寸金的火车站附近,发展势头很好,也同样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周边卫生资源相对饱和的危机。

  距城区10多分钟车程的长沙县星沙镇是个有10多年历史的新城,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有排名全球500强的10多家企业入驻。但是,这里的医疗资源极为紧缺,仅有一家条件简陋的乡镇卫生院。

  2006年,长沙市决定,市中医院与市第七医院合并,迁址星沙镇,新建占地170多亩的医院。有关部门盘活两家医院的原有资产,土地拍卖后的资金用于新院建设,建立长沙县域范围内最大规模、功能完备的大型综合医院。

  两家医院合并之初,除了建设资金紧张外,部分职工思想波动大。中医院的职工认为,我们建新医院要别人掺进来干什么?市七医院的职工认为本来医院位置好,效益也不错,在城里上班离家近,干吗要这么辛苦地折腾?

  曾正国自嘲那段时间自己就像个治保主任,忙于调解各方矛盾。一方面,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另一方面,出台了一些安民心的措施。比如,医院原有资产完全用于新医院建设,合并后职工福利待遇不受影响,到新院上班的增加部分交通补助费。职工的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 

  “星沙是建设中的新城,车流量大,交通意外病人多。前不久,有位脑外伤病人送到急诊科时心跳都停了,医生紧急心肺复苏、做开颅手术,保住了病人的性命。如果在以前,病人只能送到市内医院,说不定就没命了。”急诊科主任王键的介绍,反映了百姓受益于这家新医院的一个侧面。

  ■提高效率发展无止境   

  “资源规划和配置是政府的事,如何使资源提高效率是医院的事。”本着这种认识,长沙市按照城市发展目标及合理使用资源的思路,又开始了新的医疗资源整合之路。

  2007年底,市一医院和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的合并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非典期间,长沙市斥巨资兴建的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近几年几乎闲置。如何让它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平、战皆能有效利用?该市决定发挥市一医院的技术优势,带动市传染病医院的业务建设,提升医疗水平。于是,市一医院、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两块牌子,一个班子,门诊在市内,住院病人在救治中心。几个月运行下来,新组建的医院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市政府将规模不适应担负公卫监管服务的长沙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4家单位选址新建,成立长沙市公共卫生中心,全面提升长沙市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的整体功能和水平。

  2007年岁末, 由长沙、株洲、湘潭组成的“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的“老大”,长沙如何合理地发挥卫生资源的优势, 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们之所以下大力气做这些整合,是本着3个贴近的原则:让卫生事业贴近百姓、贴近基层、贴近社会。”曾正国说。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