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在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能够做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已有500多家,每年心脏手术量超过18万例。但也面临着就医者病情越来越重、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日前,卫生部直属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这一集临床、科研与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机构,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提升和促进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技术发展。
技术融合 让各科优势尽情发挥
近年来,外科手术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介入与手术相结合的复合(hybrid)手术目的在于以最小的创伤,让病人获得最好的效果。
——胡盛寿
随着介入手术的普及和药物治疗的不断创新,大量的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病情简单的病人都通过非外科手术的方式得到治疗。真正需要传统手术的往往是那些病情较危重、技术处理难度大、手术前后处理更复杂的患者。因此,外科医生需要改变当“手术匠”的老概念,除了学习传统的外科技术,还需要学习心血管内科的药物治疗知识和现代介入治疗的技术,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出发,以适应未来学科间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向。
我国学者尝试把传统的技术和介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长处,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这也是未来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胡盛寿指出,现在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避免过去人工心肺机对患者造成的各种伤害,并减少手术创伤。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相结合的方式取长补短。
复合手术最早由安吉利尼等在1996年提出,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或高风险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胡盛寿领导的攻关小组于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复合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报告了世界上首次胸腔镜辅助下冠脉搭桥术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多支病变,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多学科技术 同一舞台携手亮相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这意味着各个学科将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这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模糊了学科间的壁垒,加速了各学科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医学技术的集成创新。
——胡盛寿
在生物学上,杂交品种融合了不同品种的特长和优势。杂交手术室也是同理,把外科、介入、影像、超声、麻醉等专业置于同一手术室,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胡盛寿指出,长期以来,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内科、外科之间壁垒森严。然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各科医生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就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出现多条动脉堵塞,有的适合做内科介入手术,有的却需要做外科搭桥手术。假如没有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病人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疗或需要多次治疗,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痛苦。
“一站式”复合技术的理念,即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以及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复合手术室,首先由心外科医师做小切口冠脉搭桥术或胸腔镜冠脉搭桥术,完成介入治疗无法完成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某一种血管阻塞的病变,然后由心内科医师完成其他简单或不复杂的血管病变的冠脉支架置入术。这样患者就无需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外科又为介入操作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方便的影像学设备又可以快捷地进行血运重建效果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手术风险。“一站式”复合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左主干病变,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纪元。
再生医学 带来新的临床机遇
我国心血管外科整体水平还不高,真正能够形成规模做心脏手术的医院还比较少,和需要治疗的庞大患者群相比,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另外,建立高素质的医师队伍,打造一批能够开展高质量心外手术的医院,解决学科发展后备人才梯队的问题等,都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面临的挑战。
——胡盛寿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正在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是老龄患者增多,一是先天性患儿会更及时发现和在更小的年龄接受治疗。这一老一小和危重病人的增多,对心血管外科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心血管外科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学科,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比如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术后康复,都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胡盛寿指出,我国心外科需要更多循证医学和完善质量控制的基础研究工作。现在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治疗、哪一种手术对哪一类病人最有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要注重医学的证据,找到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手段,真正站在患者角度,选择治疗效果好、创伤小、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
心血管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探索进步,为心血管外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胡盛寿指出,像人工心脏瓣膜、新材料的出现,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匹配和相容性好的瓣膜或人工心脏。此外,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深入,将为急、慢性心肌损伤和泵功能衰竭找到新的细胞和组织器官水平可替换的治疗手段。小切口、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外科技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在中国心血管外科领域,能够做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已有500多家,每年心脏手术量超过18万例。但也面临着就医者病情越来越重、风险因素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日前,卫生部直属机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这一集临床、科研与预防为一体的国家级机构,将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带来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提升和促进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技术发展。
技术融合 让各科优势尽情发挥
近年来,外科手术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介入与手术相结合的复合(hybrid)手术目的在于以最小的创伤,让病人获得最好的效果。
——胡盛寿
随着介入手术的普及和药物治疗的不断创新,大量的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病情简单的病人都通过非外科手术的方式得到治疗。真正需要传统手术的往往是那些病情较危重、技术处理难度大、手术前后处理更复杂的患者。因此,外科医生需要改变当“手术匠”的老概念,除了学习传统的外科技术,还需要学习心血管内科的药物治疗知识和现代介入治疗的技术,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出发,以适应未来学科间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向。
我国学者尝试把传统的技术和介入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长处,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这也是未来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胡盛寿指出,现在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需要避免过去人工心肺机对患者造成的各种伤害,并减少手术创伤。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瓣膜病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相结合的方式取长补短。
复合手术最早由安吉利尼等在1996年提出,并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对一些不能耐受体外循环或高风险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胡盛寿领导的攻关小组于1999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复合手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报告了世界上首次胸腔镜辅助下冠脉搭桥术联合冠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多支病变,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多学科技术 同一舞台携手亮相
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一站式杂交手术室。这意味着各个学科将以病人为中心,改变“单打独斗”的作战模式,实行“多兵种联合作战”。这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模式,模糊了学科间的壁垒,加速了各学科间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医学技术的集成创新。
——胡盛寿
在生物学上,杂交品种融合了不同品种的特长和优势。杂交手术室也是同理,把外科、介入、影像、超声、麻醉等专业置于同一手术室,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胡盛寿指出,长期以来,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内科、外科之间壁垒森严。然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各科医生像铁路警察一样各管一段,就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麻烦。例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出现多条动脉堵塞,有的适合做内科介入手术,有的却需要做外科搭桥手术。假如没有多学科的联合协作,病人就得不到充分有效的治疗或需要多次治疗,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痛苦。
“一站式”复合技术的理念,即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介入治疗以及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复合手术室,首先由心外科医师做小切口冠脉搭桥术或胸腔镜冠脉搭桥术,完成介入治疗无法完成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某一种血管阻塞的病变,然后由心内科医师完成其他简单或不复杂的血管病变的冠脉支架置入术。这样患者就无需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外科又为介入操作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方便的影像学设备又可以快捷地进行血运重建效果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降低了手术风险。“一站式”复合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左主干病变,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纪元。
再生医学 带来新的临床机遇
我国心血管外科整体水平还不高,真正能够形成规模做心脏手术的医院还比较少,和需要治疗的庞大患者群相比,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状况。另外,建立高素质的医师队伍,打造一批能够开展高质量心外手术的医院,解决学科发展后备人才梯队的问题等,都是我国心血管外科面临的挑战。
——胡盛寿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正在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是老龄患者增多,一是先天性患儿会更及时发现和在更小的年龄接受治疗。这一老一小和危重病人的增多,对心血管外科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心血管外科是需要精雕细琢的学科,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比如手术、麻醉、体外循环、术后康复,都可能导致治疗的失败。
胡盛寿指出,我国心外科需要更多循证医学和完善质量控制的基础研究工作。现在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治疗、哪一种手术对哪一类病人最有效?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要注重医学的证据,找到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手段,真正站在患者角度,选择治疗效果好、创伤小、性价比高的治疗手段。
心血管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探索进步,为心血管外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胡盛寿指出,像人工心脏瓣膜、新材料的出现,会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匹配和相容性好的瓣膜或人工心脏。此外,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深入,将为急、慢性心肌损伤和泵功能衰竭找到新的细胞和组织器官水平可替换的治疗手段。小切口、胸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微创外科技术,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