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欧洲心脏杂志》刊登国内学者的报道表明,借助一系列改良,经导管微创介入技术治疗膜周型室间缺损的手术成功率可由此前国际报道的80%升至98.1%,并发症发生率由3.5%~8.6%降到仅0.23%。
膜周型室缺微创治疗刚刚起步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CHD) 的25%~30%。长期以来,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
1988年洛克(Lock)等首次应用双面伞关闭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但由于该技术操作难度高、并发症多和残余分流发生率高等原因,未能广泛开展。2002年,随着进口和国产新型封堵器的出现,使得适应证范围有所扩大,成功率也较以往大幅提高,临床应用愈加广泛。但在应用进口封堵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达3.8%,同时存在血管损伤、三尖瓣反流和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因而在2007年之前,全球报道的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仅366例。即便现在,该技术也未获得美国FDA批准,仅开展了Ⅰ期临床试验。
成功率从80%提高到98.1%
我国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领域的发展基本与国外同步,并存在患者多、手术例数多等优势。但不同医院间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巨大,且缺乏大样本量的中期随访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
为拿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为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接受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848位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两岁、最大的73岁),建立了专用数据库管理随访资料,且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年以上。
研究之初,我们首先规范了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纳入/排除标准,严格把握适应证。研究中通过不断改良手术方式、创新手术技巧、优化器材选择以及加强术中及术后影像学监测等多种有效手段,对管型、漏斗型、窗型、不规则型等多种类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进行了有效介入治疗,使治疗成功率由国际报道的80%提高到98.1%,将术后Ⅲ度传导阻滞和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由3.5%~8.6%降至0.2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患者5年生存率>98%,无任何心血管不良事件生存率>85%。
研究中,我们还比较了国产与进口封堵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即刻分流率无显著差异,但进口封堵器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同类产品,表明国产封堵器不仅达到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同的效果,还通过改良设计和个体化应用等取得了更优异的疗效。
作者感言:《欧洲心脏杂志》在欧洲心血管治疗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此次文章被刊登让我们团队很振奋。之所以能够得到该杂志的青睐,可能与这项研究设计严谨、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且治疗效果明确有关。我们肯定的研究结论对于这项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会产生一些推动作用。(朱立明整理)
膜周型室缺微创治疗刚刚起步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CHD) 的25%~30%。长期以来,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
1988年洛克(Lock)等首次应用双面伞关闭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但由于该技术操作难度高、并发症多和残余分流发生率高等原因,未能广泛开展。2002年,随着进口和国产新型封堵器的出现,使得适应证范围有所扩大,成功率也较以往大幅提高,临床应用愈加广泛。但在应用进口封堵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需要置入心脏起搏器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达3.8%,同时存在血管损伤、三尖瓣反流和封堵器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因而在2007年之前,全球报道的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仅366例。即便现在,该技术也未获得美国FDA批准,仅开展了Ⅰ期临床试验。
成功率从80%提高到98.1%
我国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领域的发展基本与国外同步,并存在患者多、手术例数多等优势。但不同医院间成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巨大,且缺乏大样本量的中期随访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
为拿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我们为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接受经导管微创介入治疗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848位患者(其中年龄最小的两岁、最大的73岁),建立了专用数据库管理随访资料,且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年以上。
研究之初,我们首先规范了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纳入/排除标准,严格把握适应证。研究中通过不断改良手术方式、创新手术技巧、优化器材选择以及加强术中及术后影像学监测等多种有效手段,对管型、漏斗型、窗型、不规则型等多种类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进行了有效介入治疗,使治疗成功率由国际报道的80%提高到98.1%,将术后Ⅲ度传导阻滞和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由3.5%~8.6%降至0.23%。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患者5年生存率>98%,无任何心血管不良事件生存率>85%。
研究中,我们还比较了国产与进口封堵器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即刻分流率无显著差异,但进口封堵器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国产同类产品,表明国产封堵器不仅达到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同的效果,还通过改良设计和个体化应用等取得了更优异的疗效。
作者感言:《欧洲心脏杂志》在欧洲心血管治疗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此次文章被刊登让我们团队很振奋。之所以能够得到该杂志的青睐,可能与这项研究设计严谨、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且治疗效果明确有关。我们肯定的研究结论对于这项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会产生一些推动作用。(朱立明整理)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