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成为政府与民众头疼的问题。
而为解决这一问题, 28年前,以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文为标志,围绕改善公民医疗卫生状况的医疗体制改革如火如荼提上政府决策议事日程。
28年来,尽管其间我国自上而下进行了17次药品降价,但我国医药生产、流通领域存在的“诸多毛病”,以及行业竞争、销售繁乱、环节冗长和人为效应等因素的利益博弈,药价负担依然与民间期待相去甚远。
而在当下,作为“医改”重要内容的“医药分家”,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兴起的“医药分家运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时间,南京、福建、江西等地均不同程度地推出医药分家,但终因体制制约而不断“夭折”。最短的十几天,最长的仅18个月。
2005年,我省贵阳首家医药分家医院正式施行,一时间,本地媒体和国内包括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均纷纷进行报道。
3年后的今天,我省贵阳的医药分家究竟如何?医药分家能否成为虚高药价的“克星”,并真正破解医改困局?
看着药品价格公示牌,黄治林显得有点悲壮。
-药价:
暴涨背后的“路线图”
“暴涨!”
一直在药品流通销售领域工作近18年的贵州芝林大药房零售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治林对近年药品涨价如此评价。
10多年前,正是因为药品市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大学毕业后黄就投身于医药销售行业。在药价上涨过程中,通过对药品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减少药品销售中间环节,从而有效降低药品价格。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事医药销售的人士透露:药品从医药代表手里进入医院,再到达消费者手中,至少要经过“入院”、“处方”、“维持”、“招标”四道“涨价”门槛,每一道门槛相应成本均转接到药价中,从而抬高药品价格。
而在黄的分析中,他说,药价之所以不断暴涨,除了人为因素,一种药品从出药厂到消费者手中,其间的总经销商、经销商、分销商和批发商相当多——一般情况下,药品从厂家销售部到各省、市、地、县、镇、村级经销点,每级均有不同程度的加价,一般情况下每一级分销商之间均有10%-15%不等的加价空间。“有时候一种药品出厂价只有几元,到患者手中,价格已上涨到近100元,甚至更多,”他说。
“一瓶200毫升的氟康唑出厂价只要4元,在卫生系统招标中能涨到25元,卖到病人手里更是一路狂涨到76元。”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一五○医院的院长高春芳在当年的两会期间曾公布了他对药品暴利的调查结果:“近几年,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费用增长过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涨在药价上。”据其调查数据显示,看病费用10年间平均上涨了14%。
为什么出厂价只要几元钱的药到老百姓手里就要翻几十倍?
据统计,自政府恢复对部分药品价格实行管制以来,已经进行了17次药品降价,截至目前,已经制定、调整了国家医保目录的1000多种药品最高零售价。但由于流通环节繁琐等因素,药品实际价格与患者的期望值仍然相去甚远。
-分家:
是破解虚高药价的“克星”
药品之所以“昂贵”,其深层原因是当前医疗体制中“以药养医”制度模式,在这一制度支撑下,“养医”的大量成本就不得不出在药品上。
在一些业内资深专家的眼中,这种体制的存在是“医药分家”提上议事日程的一个必要条件:将医院药房从医院剥离出来,使患者从被动选择药品到有选择性的购买药品,从而将药品市场竞争机制引到医院,打破此前医院绝对垄断、患者被动消费的态势。
“现在药品销售终端近80%都掌握在医院,而零售药店只有20%左右的份额,这种情况在全国都普遍存在。”消费者用药只能听从医生被动消费。
降低药价,参与市场竞争,是从医院分离出来的药房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要求得市场,药房必须“降字当头”。
而早在2003年,贵阳市云岩区卫生局就已经作手准备将该局所辖云岩区人民医院分院的药房及下属的宅吉卫生服务中心一并交由市场药房托管,“医院药房一旦分离出来后,药价至少要整体降低50%左右。”拟托管药房一负责人说。
在黄治林眼里,医药分家的具体合作模式是:医院关闭自有药房,医院用药交由大药房提供,医院只管诊治、开方、护理,病人拿着处方,可到医院内的药房购药,也可到任何地方购药。
医院药房将利用其平价药房的渠道统一进药、定价,这样,药品价格就不是某一部门和几个部门说了算,而是由市场来决定。
此外,医院药房脱离出来后,药房可以通过竞标挤压药品利润空间,所有药品都由一家公司采购供应,没有厂商、品种、价格之争,药房也可以从厂家直接进药,减少中间环节,从而能够有效降低药价。
-贵阳:
医药分家效果显著
2005年,贵阳医药分家的“医药元年”。
当年10月以贵州芝林大药房和贵阳神奇普济医院的完美合作,将贵阳的医药分家推上前台。
而此前2003年当年12月底,针对医院药价过高的问题,云岩区卫生局拟将云岩区人民医院分院的药房及下属的宅吉卫生服务中心一并交由市场药房托管,降低药价,让老百姓受惠,实现医药分离。
但该合作因种种原因而再无下文。
2005年10月,历经多次谈判后,贵州芝林大药房托管贵阳神奇普济医院的药房:医院只管开处方、检查、看病,完整意义上的“治病、看病”。
谈起当年的合作,黄治林脸上依然显得非常兴奋:在医药分离后,医院和药房效益均发生“质”的改变,“合并的第一天的患者人数比平常增长了20倍,药房的销售额明显比其他店多20%以上。”
在当年的合作中,“贵阳首现医药分家”一事相继登上中央以及国内的主要媒体,关注背后,显现出社会和民众的无限期待。
而贵州芝林大药房在该次合作中,并未让民众失望,合作初期,他们就大刀阔斧地进行药品降价:“普通的速效感冒胶囊,其他药房或者医院卖0.7——1元,他们只卖0.3元,瑞科沙市场价格高达28元,他们只卖6元。”黄称。
在大幅降价、让利患者的举动下,医院和药房效益明显显现出来。
“合作以来,此后每年医院和药房的效益都以40%的速度增加。”在黄的统计数据中,此前,药房每年销售不到100万元,合作之后,就上升到每年600-700万元,而医院的效益也因此而不断攀升。
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是“降价”,黄称,医药分家后,药房的药品直接从厂家进货,减少了至少3-6个中间环节,同时也减少了药品进入医院的相关成本,因此,在将中间环节费用让利患者后,依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目前,该药店和医院均合作愉快,完全能用实践经验打破“以药养医”的体制格局而实现“以医养医”的局面。
-困境:
医药分家如何破局?
以药养医,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也是医院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样是制约医改前进的一大主要因素。
据了解,医院生存,药品利润来源就占医院的40%以上,一旦医院剥离这部分收入,医院必然陷入生存困难局面。
2000年3月,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到如今,“医药分家”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
8年间,国家九部委制定的青岛、西宁、柳州三个“医药分家”改革试点,终以“失败的做法”而终结。
有专家指出,医药分家模式,从理论上是能够遏制高药价这一顽疾的,但为什么卫生部定点的医药分家试点都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现有医疗体制阻碍医院和药房的合作——“以药养医”的现状使得医院为了生存,必须从药品中获取利润,因此,医院很难放弃40%以上的利润诱惑。
而在黄的记忆里,自全国大张旗鼓地搞“医药分家”以来,有的只是有意向,有的只生存10多天,最长的生存18个月,他说,贵阳神奇普济医院和贵州芝林大药房的合作,是目前国内生存时间最长、合作时间最久、效益双赢的一次“医药分家”合作。
从2005年至今,已近3年,3年试水,双方不断协商解决其中的矛盾和纠纷,不断完善经营和管理机制,到目前为止,贵阳神奇普济医院和贵州芝林大药房的合作,尽管不是奇迹,但也是很成功的。对于“医药分家”的合作前景,黄一脸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