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院护工短暂停工事件时有发生,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北京市海淀区某医院全体护工日前突然停工,很多重病患者被扔在病床无人照顾,他们停工的目的是逼迫护工公司加薪。据悉这已是北京市至少第五家因薪酬纠纷导致护工停工的医院了。另外,因公司不支付护工加班费和劳保费而被护工告上法庭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护工问题尖锐化,是在向医院改革者发出警示:医院「重医轻护」的思想要不得,它害人害己。护工问题激化护理矛盾,护理矛盾激化医患矛盾,形成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医院护士短缺是护工走俏的主要原因。护工实际是医院护理制度的缺陷催生出的「畸形儿」,从短期看,它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它给医院和患者带来隐患。
医院护士短缺
国家卫生部医政司护理管理处处长认为,护士短缺并非因为国家培养护士的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严重不足,于是医疗机构为了降低护士人力成本,大量减少正式编制护士,增加编外聘用的合同制护士。编外护士更为廉价,其工资和福利待遇均比编制内护士低,且没有节假日,不享有接受继续教育和职称晋升的权利。根据卫生部2007年对全国696所综合医院的调查,合同制护士占护士总数的30.2%。这就意味著,合同制护士的综合素质比编制内护士低,其工作辛苦度更高,离职率也更高,这些势必影响服务质量,对患者不利。这是其一。
其二,重医疗轻护理、重技术轻服务,是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错误理念,认为护理和服务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于是随意减少护士职位数,医护比例严重失衡。根据卫生部信息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我国病房护士与床位比为0.4:1。65.2%的临床一线护士每天连续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由于临床护士数量少,不仅导致护士超负荷工作,而且使护士为患者实施的护理服务「缩水」,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带来隐患。
其三,一线护士短缺,加速其服务工作简单化,从而更加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于是,护工和护工公司应运而生。虽然国家对这一职业尚没有进行法律界定,也缺乏行业标准,但其市场需求巨大,护工工资不菲。因为由患者支付费用,所以医院也欢迎护工进驻病房(在病房的走廊里,经常看到许多男男女女的护工,有的由护工公司介绍而来,有的则是自由职业者,又叫「黑护工」)。护士于是把更多的职责推给护工,对其过分依赖,而自己的工作职责更加简单和单一,护士数量也因此可进一步减少,自此形成恶性循环。
重新界定角色
提高护理水平,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就要首先对护士角色进行重新界定。那么,护士的理想角色到底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关于《护理工作范畴的报告》中便明确指出,护士的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担当生活照顾者。护士应当为患者提供帮助,使患者尽快恢复自理和自立。护理具有照顾的本质,在照顾患者时,护士应当协助患者执行他无法自己完成的活动。许多照顾患者的护理活动是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与此同时,护士还应当协助患者和家属克服压力和焦虑。
二是担当协助治疗者。护士应根据医嘱并协助医师执行诊疗计划。同时,护士还应当对患者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进行观察,并及时与医师沟通。
三是担当健康指导者。护士应当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包括教导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和并发症,饮食指导,康复指导等。
四是担当综合协调者。护士应当与医师、药师、技师等专业人员联系沟通,讨论有关患者的治疗、护理等问题。对于患者,护理是24小时持续性的服务,护士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协调者。
由此可见,依据国际标准,护士的角色绝不应简单化,而应复杂化,护士应是综合服务者,是多面手。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对医院护理制度的改革,就应从护士角色的改革做起,重新恢复护理工作的丰富内容。医院应尽快提高病房护士的配备比例,尤其应配齐能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的护士。所产生的额外费用可由医患和国家三方承担,但国家要出大头。笔者赞同某医院资深护士长透过电视媒体提出的建议,即取消医院护工,完全由护士提供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她建议可让刚毕业的年轻护士从事患者生活护理工作,这不仅安全可靠,而且可培养其服务意识,让她们领会患者的痛苦和弱势,树立一颗关爱之心。
综上所述,政府迫在眉睫的一项医改工作,就是要大胆改革医院护理体制,迅速提升护理的地位,确保医护均衡发展。医护如同鱼水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二者相互依存和支持。护理服务不到位,极易引发患者和家属的不满意,责任追究下来,一定会动护士、医生和管理层这条责任链。只有提供富有价值的护理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满意,医护纠纷也会随之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