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为人类抗衰老开辟新领域(上)

发布时间: 2020-04-30 15:47:17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众所周知,衰老和死亡是自然规律,人力难以违抗,但一代代的生物学研究者并没有放弃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众多的研究者中,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波研究室教授徐启旺、刘俊康的生物波理论和生物波调控因子脱颖而出。

  众所周知,衰老和死亡是自然规律,人力难以违抗,但一代代的生物学研究者并没有放弃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众多的研究者中,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波研究室教授徐启旺、刘俊康的生物波理论和生物波调控因子脱颖而出。

  生物波理论和生物波调控因子的研究,开创了生物医学的复杂性探索领域,促进了理论生物学的发展。遵循随机原理,理论的进步必然触及不可预料的实际应用。第三军医大学持续几十年的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研究也是基于随机而发展的。随机性是科学研究发展的内在促进力,生物波理论和生物波调控因子与医学实际结合十几年间,已表现出在解决医学疑难问题上的强大能力。进而推动理论向前发展,渐渐触及到疑难病症的共同根源,同时生物波理论体系框架也粗具雏形。特别是“生物波调控因子”,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在实验室,第一次改写小白鼠的生物生命生存的命运,让小白鼠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让小白鼠健康创纪录最长存活时间达到4年。小白鼠是医学实验用的标准老鼠——昆明鼠,昆明鼠寿命通常是一年六个月,昆明鼠生存4年时间相当于人类生命达到了180岁。直接和间接参与这项实验的昆明鼠的累计数量已达到2万只。这一实验成果已经在各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震动。


  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揭示生物体,特别是人体衰老和疾病的原因及规律

  所谓生物波有三个阶段的定义,第一是细胞同步生长变化,以能量耗散和废物堆积促成环境远离平衡,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生命始终发生在与环境的交界面上,留下有序残迹显出生命的活动节律性;第二是群体细胞以高度自适应能力,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不同生长状态的交替,表现生命活动的混沌过程;第三是生物与环境时间演绎的耦合振荡促使种系稳定的过程。揭示了生物体受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活动规律。这种规律一旦被打破,人和其他生物体的健康就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生物波理论的研究中,徐启旺发现生物波在生物体内正常律动时,生物体会自动产生一种促波氨基糖,并且发现促波氨基糖具有调节机体内生物波规律的功能,也是制服疾病的一把钥匙。

  生物波的神奇在于它反应灵敏,它会随着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温度、湿度、氧含量、酶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生物体正常,体内的生物波会像心电图一样,呈现一种有规律的律动,上下起伏,不停跃动,与内外环境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应答状态,同时,产生促波氨基糖促进机体良性运转。但在非正常值情况下,比如在高温40摄氏度时,生物波就出现了异常,反应也不活跃,上下律动也不明显,有时几乎接近一条直线,从而引起生物体内出现异常,伴随相应的病症。在高原,氧气稀薄的地方,也出现这种异常,雪上加霜的是生物体自身因为受环境程度异常激烈变化的影响,修复因子(促波氨基糖)产生能力也因此衰弱了。此时,生物波调控因子由外而内的拯救稳定生物波律动就十分重要了。

  此外,生物波会随着地域而变化,在有些地方生物波表现异常活跃,有节奏、有规律的律动,而有些地方就反应迟钝。研究清楚了生物波是怎样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就可以利用改变环境条件来掌握和认识生物波,让生物体与内外环境有一个良性、和谐的应答,并为通过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把握和介入生物体的健康提出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方法。

  生物波实验研究发现,游离细胞群不仅有年龄的差异,也表现在功能的不同。生物波理论阐明了一个细胞群体中包含着多个功能相同的子群体,正是这些不同的子群体,在不断变化着的内环境约束下,完成细胞群的重组,选择性的形成群与群之间的交替。反映细胞群体的波动过程。这一发现,不仅实现生物波研究从结构有序到功能有序的层次跨越,而且把研究推向直接检测人体生物波,开辟了生物波理论与临床应用结合的研究新领域。

  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研究,为生物体,特别是人类未来的健康,贡献了一种长寿的认识和选择

  生物波理论研究初步表明,人体生物波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在大脑组织与全身生物波产生顺序实验中,显示大脑对全身生物波变化的支配地位。在生物波实验模型中,也证明生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产生一定量促波氨基糖,在波动过程中呈节律性释放。显示出是机体生理功能活动自组织机制中重要的小分子活性物质,人体内肝脏内源性合成,大部分位于细胞膜表面与蛋白质结合,参加细胞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功能执行。生物波调控因子的生物活性经系统的实验室分析证明,生物波调控因子为体内非显性物质,有多种生物学功效。初期试验证明具有促进组织修复作用。

  生物波是年龄符号

  传统年龄观是以时间的机械计算,采用一个标准对不同个体。因此,数字准确与寿命无紧密关联,自然死亡发生在不同年龄就是证据。生物波以生物波时间数字化表现,正因为生物波以时间表示才与年龄有相同之处,数字为通用符号。生物波年龄符号概念,不同时间段寿命的增、减及发生速度不一,即不同单位时间内的生物波时间有不同变化,有时是负数,有时则是正数,表现非确定性年龄概念,不同于“视太阳时”一直叠加。由此可见,不同时间段持续的“视太阳时”是确定的,但生物波随机表现的生物波时间是不确定的。以正负数表示,从理论上讲,在此之前的全部时间段可以叠加计算出来。尽管对当前某一时刻不易达到精确,但出现多次相同特征的生物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所处的年龄段。生物波实验表明:老、中、青、幼各年龄段的有机体生物波时间各有特征。

  生物波理念可全面介入抗衰老和癌症治疗领域

  徐启旺和刘俊康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在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治疗领域,生物波理论及由此研发出来的检测方法和生物波调控因子将有更大的施展空间。生物波调控因子伴随白酒,长时期坚持适量适时饮用,对抗衰老具有特殊作用,为中老年长寿希望打开了一扇新的明亮的门扉。生物波检测涉及以下内容:

  癌体质预测:生物波研究认为癌症的发生取决于身体体质状况,癌体质的形成是由于机体内环境的不当而导致的结果。机体内环境的改变目前除自我感觉以外,临床无特殊检验指标给予显示,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癌体质的测定是很迫切的要求。生物波时间的测定技术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用证明,这一技术可满足癌体质的检测需求。动物实验和临床证明:几乎所有遇到的早、中、晚期癌症的身体的生物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合现代影像学实验容易确定诊断。常规检测技术对早期癌症的发现比较困难,虽然PET-CT理论上能够以代谢特征显示出1mm以下小瘤体,但作为整个人体的缩小图像,观察到这样小的范围是困难的。目前尚没有特异而敏感的生化反应的监测技术,以至于到晚期才能够明确诊断。

  治疗导向选择:抗衰老和癌症病人治疗中的困难是疗效早期缺乏客观指标,只凭病人表述来了解早期的病情发展。在发现和治疗过程中,个体反应性的差异,特别对放疗反应前一阶段较轻不易察觉,后阶段损伤出现无法弥补。因此放化疗时间的选择、剂量的掌握急需提供客观检验指标。生物波时间能够及时而敏感的反映出病情变化,及时指导医生了解疗效,有利于及时更换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放化疗过程中,能直接反映前一次放化疗对机体的影响,使医生有的放矢地调节下一次的剂量,避免盲目放化疗的发生。这种导向给药的检测技术应用,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窥探病情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复发预警:对机体状态的监控,在衰老过程和肿瘤康复过程十分重要。离开临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复发和转移都有可能发生。缺乏特异而敏感的监控措施,直接影响着癌症的复发和转移。生物波时间检验技术能及时地反应机体的整体变化情况,检测出衰老和癌倾向体质发生,及时提供病情发展趋向,争取及时预防和治疗的机会。以其高敏感性检验,较早地提供衰老和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检验指标。

  协同治疗:生物波理论,特别是生物波调控因子,对放化疗有特殊的协同功效,除导向治疗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直接治疗功效。

  生物波和生物波调控因子,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长寿的曙光,还对疾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疗有所帮助。由于血液细胞参与全身循环,血细胞状态能反映机体内环境的整体状况。根据这一思路,生物波研究创立13项检测技术,检测技术不仅验证了机体内生物波的存在,同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检测技术就像验血一样方便和简单,发现体内的生物波是否正常,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是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还是病态。

  还可选时给药,通过生物波时间检测,确定给药的最佳时机,在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常,医生告诉病人在早上和晚上规定的时间服药,但生物波会告诉病人,根据自身体内生物波的律动,在特定时间服药,疗效会更好。

  徐启旺教授认为,一项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是靠临床应用来实现的,只有尽快将生物波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为广大的患者造福。在生物波理论日臻成熟的过程中,徐启旺致教授致力于生物波调控因子的应用研发,获得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中国18项,美国7项、欧盟2项、香港3项,日本1项;生物波调控因子在被发现不久,就由第三军医大学 申报国家化学类1.1类新药,正在进行Ⅲ期临床。

  第三军医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反复实验论证,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无论是生物波技术,还是生物波调控因子,都将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出贡献,只要我们能及时应用生物波调控因子和生物波理论,再加上有规律的科学养生和保健,人类有望实现千百年来企盼的长寿的梦想。


  世界生物科学与生物波调控因子&生物波相关同类两项重大成果链接:  

  2009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美国三位在蛋白研究上作出贡献的生物科学家

  据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报道,诺贝尔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以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方面称,这三人“解决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如何进行完整复制,如何免于退化。其中奥秘全部蕴藏在端粒和端粒酶上。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是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能引发衰老和癌症。端粒也被科学家称作“生命时钟”,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他们发现的端粒酶,在一些失控的恶性细胞的生长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约90%的癌细胞都有着不断增长的端粒及相对来说数量较多的端粒酶。

  

  2010年,复旦大学关于蛋白质两篇文章在世界最权威医学杂志上同时发表

  最新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了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据介绍,两篇题为《代谢酶的乙酰化协调碳源的利用和代谢》和《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调控》文章分别研究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复旦大学研究人员表示,“乙酰化修饰”——即在蛋白质分子链上嫁接一个乙酰基分子是蛋白质最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修饰后的蛋白质可以对细胞内各类通路进行精确的调节与控制,完成对基因所发出“指令”的执行过程,从而实现对人体各项信息的传递和各项机能的调控。据了解,揭开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机理之谜,将为破解蛋白质修饰规律的生命之谜打下重要的基础。复旦大学科研人员通过通量化的蛋白质组研究和不同物种的代谢通路研究发现,在生理状况下,存在着大量非细胞核的蛋白被乙酰化修饰。研究首次发现了乙酰化修饰普遍存在于人体的代谢酶之中,并且调节代谢通路及代谢酶的活性。这一新发现,将为现实生活中各类药物或维生素的使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非瘤长寿小白鼠:

  生物波调控因子和生物波的发现和实验与小白鼠的关系密不可分。先后用于实验的小白鼠达到2万只。非瘤鼠出现在生物波研究的动物实验室最早的时间应是在2001年,当时进行了许多的抗肿瘤试验方案的探索,包括中药成分、微生物培养液以及结合生物波调控因子的使用等,所用的小鼠均是昆明种小鼠,用的细胞株正是可以在这种小鼠身上生长的黑色素瘤细胞。在众多的实验中,常见到10只鼠中会有1~2只小鼠不会成瘤,再次接种也不成瘤,还有一种是应用生物波消瘤方案将瘤体消退之后,再次接种也不会成瘤。这种小鼠的数量越积越多,应用了流感病毒的攻击实验,数据显示这种小鼠的抗攻击能力强,但是这些均未受到充分的重视,直到2005年才将这一类鼠作为一类别与肿瘤鼠、正常鼠、老龄鼠一起列入常规检测。非瘤鼠的生物波特征是不仅交替快而且Rs状态偏多,而Rs是对应于细胞应答状态的,这与非瘤鼠整体的反应特征极为吻合,这类鼠反应灵敏,动作活跃,富有进攻性,皮毛光滑,状态极佳。这一生物波时间特征也赋予非瘤鼠广泛的抵抗力特征。

  非瘤鼠是具有快速交替的生物波时间特征的小鼠,因此也是理想的生物波调节靶向模式,可以相信,把生物波调节直到非瘤鼠的模式,则可以合理地推测那些生物体将会“百病不侵”, “抵抗力奇强”。因此,非瘤鼠可有效对抗环境不良刺激,而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状态,可以推测他们将不易衰老,可以存活较长时间。事实正是如此,非瘤鼠一般存活时间较长,多在2年半以上,最长的生存到了4年,而一般老鼠的寿命是一年6个月左右。

  刘俊康:

  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波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三军医大学生物波研究第二代掌门人。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生物波科学与应用肿瘤学》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波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参加生物波理论和实验研究20余年,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作为共同发明人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24项,主编专著2部、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全面组织了国家化学1.1类创新药物的临床前19个试验资料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实施和完成。

  徐启旺:

  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生物波理论创始人,世界首创生物波理论,开拓国际生物复杂性研究领域, 发表专著8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生物波科学与应用肿瘤学》杂志在全世界发行。

  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衡场与抗癌、生物波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细胞微生物学与生物波实验研究,在理论创新和新药研究中成果累累。曾荣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验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六、七、八届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医药卫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微生态学会常务委员,中国非平衡学会常务理事;第三军医大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