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宝医疗网8月9日讯 昨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医保牵头人熊先军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预计9月底,将完成18种抗癌药的医保谈判。 经过60名肿瘤专业临床医生投票遴选并征得企业意愿,18个药品确定纳入谈判范围,均为制造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所必须的临床药品。(视频见文末) ▍18种抗癌药,谈判难度较大 据央视报道,此次纳入抗癌药专项谈判的药品覆盖了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肾细胞癌、黑色素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癌、多发性骨髓瘤等多个癌种。但是,这些药品大部分都还处于独家专利药保护期限内,谈判难度非常大。 熊先军接受采访时透露:18个品种中,16个是进口药品,两个是国产创新药。 此前,已有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对抗癌药降价做出回应:在抗癌药方面,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常用、疗效确切的药品都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特别是2017年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又纳入了17个疗效确切但价格较为昂贵癌症治疗药品,如赫赛汀、美罗华、万珂等。平均降幅为57%,医保资金已经累计支付了159亿元。 ▍抗癌药降价,滞后效应降低体验感 国家自2016年起,就已对抗癌药降价做出努力。 5月1日起,我国暂定以税率的方式将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为零。但降税却未明显直观的带来降价。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辽宁的一家三甲医院中,自5月1日起,贝伐珠单抗(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用于治疗各类转移性癌症)售价为1998元一瓶,并无变化。 据央视采访相关制药企业称:药品普遍存在数个月的存货,税收政策调整反映到终端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各省的招标采购期通常为一到两年,合同期内,医院的采购价格并未发生变化。 为此,医保局要求:前期进行国家药品谈判的12家企业,对药品价格进行重新测算,经过财税专家复核后,已经与企业就调整后的医保支付标准或挂网采购价格签署了补充协议。 与此同时,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抗癌药省级专项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在2018年8月底前,各省份出台抗癌药升级专项集中采购实施方案;2018年9月底前,全面启动专项采购工作;2018年年底前,专项集中采购工作完成,挂网、采购、使用监测和终端售价等全部到位,令患者受益。 截至目前,已有不少省份做出反应。 ▍建立药品入医保评估体系 除了更“快”进医保,更“好”进医保也很重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副院长沈琳接受采访时说道:药品入医保,应该建立起全方位的评估体系,不要单纯地看疗效、或单纯地看它的安全性,而要评估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和进口药的经济效益比。 朱恒鹏教授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医疗费用只有3.3万亿的财政,在这3.3万亿中,医保的投入有2.5万亿。事实上,美国人均医疗费用甚至超过了中国的人均GDP。 这意味着,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性价比”需要重视。 并且,加速进口药审批上市也需要“选择”。 沈琳教授对央视解释:针对罕见病及有明确靶点的治疗肿瘤的进口药物,可以通过减免临床试验等优惠政策加快进口药在中国上市。但是,对于在中国高发恶性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疾病谱、疾病特点、人群遗传特点都不同的情况下,不经过人群临床试验,而直接上市的话,临床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果把西方人群的资料直接用于中国人,不去根据临床实践调整剂量、用法,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专家建议:针对中国高发或者多发人群的疾病,可以为国外药企开启绿色通道,使他们能够迅速地在中国做人群临床试验,试验后,有了中国人群样本数据再进行上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性。
(文/小编)
标签阅读: 抗癌药;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