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20-05-03 01:04:58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本报讯在我国曾多次暴发流行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不清楚,且无公认治疗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次观察了人感染该病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因子变化,发现Th

  本报讯  (记者郑灵巧)在我国曾多次暴发流行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发病机制一直不清楚,且无公认治疗方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次观察了人感染该病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因子变化,发现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是广州管圆线虫病发病机制之一,阿苯达唑联合地塞米松可通过调节体内细胞因子水平治疗该病,从而为揭示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制订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实验基础。该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实验寄生虫学》上。

  据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多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Ⅲ期幼虫的淡水螺肉引发。幼虫侵入人体后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皮肤异常感觉等症状。多数患者能痊愈,重者可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该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屿。2003年,卫生部将其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

  在北京友谊医院阴赪宏教授指导下,硕士研究生刁宗礼应用PCR方法动态观察了43名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治疗后)的PBMC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发现急性期患者IL-4、IL-5和IL-10等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IL-5升高最为明显,在免疫应答中起主导作用;而Th1细胞因子IL-2和IFN-γ则为低表达,从而导致了Th1/Th2表达失衡。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且其变化趋势与IL-5基因表达水平高度一致,表明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是IL-5依赖性的。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