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儿童用药安全话题引起社会关注。儿童用药有怎样的特殊要求?用药不当会给儿童带来怎样的伤害?儿童用药哪些习惯做法存在隐患?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不当用药的危害
严重者会造成器官损害,甚至危及性命
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揪紧了人们的心:电视画面中,一名乖巧可爱的5岁小女孩用手语无声诉说着,自己因用药不当致聋的故事。
据介绍,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只因一次发烧后用错了药,原本健康的小女孩逐渐失去听力,落下无法逆转的残疾,而且连带影响了大脑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这样让人痛心惋惜的事情,在现实中却并非个案。据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统计,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的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而陷入无声的世界。
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还发布了《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开展调查,发现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成人的两倍,新生儿达4倍。
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秀芳介绍,儿童因用药不当出问题的病例时有发生,而且伤害的后果远不止耳聋这一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肝肾功能损害;部分神经系统药物会出现精神、神志异常、行为和认知障碍;部分特殊体质患儿会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或黄疸,甚至过敏性休克。还有一些是隐性的长期伤害,如免疫力降低、耐药性提高、内分泌失调等。
“伤害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度的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还能逐渐恢复正常。严重的就会造成器官实质性损害,如肝肾衰竭、耳聋等影响一辈子,还有的甚至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刘秀芳说。
市民黄小姐就是一个用药不当的受害者。她的一口黄色牙齿,就是由于小时候吃土霉素导致的。对身体健康来说,牙齿变色只是轻度的影响,但这让天性爱美的黄小姐觉得有点自卑:“古代要求女人笑不露齿,现在我是真的笑不敢露齿了。”
用药伤害如何造成
少数因药物本身不良反应,主要跟家长不当做法有关
一方面,用药不当对儿童健康威胁巨大;另一方面,一些风险隐患却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儿童用药出问题,除了极少数是一些药物本身有不良反应外,主要跟家长不恰当的做法有关。”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党支部副书记、儿科主任张南山强调说。《白皮书》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在安全隐患。
“宝宝乖乖快来吃啊,现在药药不苦了,妈妈在里边加了糖呢!”发现孩子不肯吃药,90后妈妈小琴就想了个办法,用牛奶、糖水、饮料等甜东西来拌。而在医生看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药物可能会跟其他食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改变性质。
孩子生病了,有些家长不去找医生,而是选择自己当医生。凭自己的判断、听来的经验、采用所谓的土方偏方治疗;或者从网上搜一搜,发现症状大致相符,就照网上的方子吃药。
“以前用土方的多,尤其是农村去医院不方便。现在则是依赖网络看病的多了。”对这一点张南山深有感触,她坐诊时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有时候医生开了药,家长马上质疑:不是说某某药不合适吗?用某某药会更有效吧?一问是哪里听说的,回答从网上看到的。
“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不一定权威,就算说得没错,也只是一些常规性的知识。而病情是动态变化的,患者身体情况也因人而异,哪能这么简单地、机械地套用那些方法呢?”她说。
还有一个问题人们也一直未能理性看待,那就是儿童治病是否能用抗生素。有的家长只想孩子快点好,主动要求医生给打针;有的又谈之色变,以为抗生素是绝对不能碰的东西。张南山强调说,抗生素当然不可滥用,但也不可能完全不用,比如说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用抗生素才能对付得了。
对于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当做法,刘秀芳分析认为根源还是人们对儿童身体的特性、儿童药的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所以比较随意,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没有注意规范。儿童的体格发育不成熟,各脏器功能及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更容易受到药物伤害。同时,儿童体质千差万别,因此哪怕是同一种病,不同个体在用药性质、药量、给药途径方面也不能照搬。
“药物是把双刃剑,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家长应该对孩子合理用药引起足够重视,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严格遵医嘱,不要自作主张。”刘秀芳说,连专业医生给儿童看病,也不是知道是什么病就行,还得详细了解病患的过往病史,以及有无遗传、过敏等状况。将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做诊断开药方。
这些习惯做法,请快快改正
接受采访时,两位儿科专家还对以下几种人们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分析点评,提醒家长们注意。
误区1
孩子身体一不舒服就用药
一些家长过于紧张,发现孩子身体有一点点不对劲,就急着给孩子吃药治疗,生怕孩子受苦受罪。
纠正一有反应就急着用药,想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是不可取的。
首先,并不是所有病都是越早用药越好,很多小毛病其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药的情况下,宁可不吃药,先通过多喝水、饮食调节,加上充足睡眠,必要时经医生诊断开药再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没病不要想着依靠药物调理身体,能不用药,尽量别用。其次,有些疼痛症比如腹痛,在没查清缘由之前急着用止痛药物,反而会影响诊断耽误病情。
误区2
盼孩子快点好多药混吃
孩子生病了,家长很担心,总盼着快些好马上好。为了达到这种愿望,随意加大药物剂量,用一种药担心不够就用多种,把中药西药一起吃。
纠正家长着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从发病到好转,总得有一个过程,这是客观规律,所以往往并不是某种药没效果,而是心理的期待值太高。这时贸然加大剂量下猛药、用特效药,既浪费钱又大大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家长看到一些不同的药,说明书上都有治疗某种病的功能,于是随意合在一起给孩子吃,吃了西药不够还同时吃中成药,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可能导致药物成分叠加过量;另一方面药物之间还可能会相互影响,尤其是一些有禁忌的药。
误区3
补药当零食随便吃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个子偏矮小瘦弱,就觉得是营养不够,或老担心孩子身体缺这缺那的。商家为了自身利益,迎合家长这种心理,渲染产品功效,还把味道调得酸酸甜甜像糖果,孩子也喜欢。于是,一些家长就不惜花钱,大把大把买维C糖、钙片、鱼肝油之类,给孩子当零食当饭一样吃。
纠正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确实需要营养充足,但这些营养应该靠正常饮食来保障。根本和关键是要做到均衡饮食,防止形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其实孩子不像成年人,肠胃好吸收能力强,一般是不需要特别补充。
认为补品对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吃总比不吃好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补药也是药,过量了也会从营养变成负担。所以即使要补,也得先查清楚孩子缺啥再适当补充。
市民吴女士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孩子还不到1岁,她听说胡萝卜素营养好,就连续给孩子吃从商店买的辅食,还自己加工胡萝卜粥来喂。结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孩子浑身皮肤发黄,以为是得了黄疸,全家人被吓得不轻,到医院检查才知只是胡萝卜素吃多了。
误区4
把大人的药给孩子吃
有家长看到孩子是常见的感冒、肚子痛之类的症状,家里没备有儿童专用药时,就图方便拿大人吃的药代替,以为同样是治感冒用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大不了量吃少点。
纠正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实际是把孩子看成了小一号的成年人。可孩子并不是大人的缩小版,身体条件在很多方面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儿童药和成人药也是不同的,不仅仅是用量差别而已。一些药物大人吃了没事,小孩就不一定受得了,临床上就有好些成人药物对儿童是明确禁用的。
因用药不当造成儿童伤害的事情,令人痛惜却又屡有发生。庆幸的是,这一问题已开始引起相关方面关注。据媒体报道,在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界名人钟南山也特别呼吁,要重视儿童的安全用药问题。
标签阅读: 不当用药给孩子带来伤害!专家解读用药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