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宝医疗网5月28日讯 5月25日,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近日将全面启动》通知,提出为深化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部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即将全面启动。 目前,已组建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采取“一托一”或者“一托二”的方式,分别对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十省(自治区)开展重点督察。 从2016年至今,经过多轮环境保护大督查,全国各省已经经历过至少一次国家级的环保考核,原料药企业在一轮又一轮的行业洗牌过程中,关停并转愈演愈烈,原料药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下游医药制剂企业普遍“压力山大”。不难预计,新一轮环保督查全面启动,必将为医药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带来重大影响。 ▍敷衍整改严肃追责 根据最新安排,6个督察组将于近日陆续实施督察进驻。“回头看”督察将坚持问题导向,重点督察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核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总体落实情况;督察整改方案中重点环境问题具体整改进展情况;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和推进情况;重点盯住督察整改不力,“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态环保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重点督察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肃责任追究情况。 此次环保督查覆的十个省份中,河北、河南、黑龙江等省份均为原料药重镇,石药集团、华北制药、哈药集团等龙头企业聚集于此。业内人士认为,中小原料药企业面临环保政策监管高压态势已经逐渐淘汰出局,随着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趋严,大型原料药企业也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规范生产考验。 原料药企业不环保就淘汰如今已成业界共识。“医药企业治污费用极高,以往环保执法不严、惩罚力度不强,企业即使屡遭罚款也不愿意主动加大投入提升三废处理条件。”某企业生产部门负责人表示,今时不同往日,如果环保督查力度进一步加大,新环境法规严格落实,不少原料药污染大户最终的结果就是停产关门, 近年来,相关环保标准与政策的陆续出台,不断挤压原料药行业的市场生存空间。2013年,全面排查整治医药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作为环保专项行动的第三大重点任务,严肃查处医药企业超标排放、偷排漏排、采用非法手段转移偷排废水、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等环境违法行为;2016年,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将环保费改为环保税,原料药等高污染行业将课收重税。 ▍市场洗牌价格猛增 早在2016年初,中央环保督察试点正式在河北展开;同年5月,首批8个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开展督察工作;2016年年底,第二批7个中央环保督察组分别对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等省市进行督察。 2017年4月,第三批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相继进驻天津、山西、辽宁、安徽、福建、湖南、贵州7省市;随后,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8省(自治区)在2017年年底相继展开督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全覆盖。 事实上,上游原料药涨价在此前多轮环保稽查中已经令医药行业有了切身感受:2016年11月,哈药集团和中化帝斯曼制药相继上调青霉素工业盐和头孢类原料药价格,引发行业震动;12月,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上调口服头孢原料药价格;2017年6月,维生素D3市场公开报价由69元/公斤上涨至82.5元/公斤,随后更是上涨至接近90元/公斤。 显然,行业快速洗牌、中小企业大量关停并转、市场快速变化和高度信息不对称,也更容易导致部分原料药品种高度集中在少数企业,从而为市场垄断联合调价创造了可操作的灰色空间。 环境保护意识和法规标准提升,推动原料药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不可逆转。一方面,中小企业落后产能逐渐退出,利好原料药行业提高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治污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环保因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市场放量有望持续受益。 行业专家认为:“环保问题是’双刃剑’,倒逼部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或进行大规模搬迁,而这个过程又会给另一部分企业抢占市场空白机会;环保要求提高了原料药行业的技术壁垒,迫使企业通过环保技术和工艺塑造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外部监管的推动,还是行业内部的自律,原料药市场正在摆脱散乱无序、低价竞争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原料药品种迎来新一轮涨价潮将不可避免。
(文/小编)
标签阅读: 原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