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州近期对四大零售商最畅销的78个保健品样本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近五分之四的产品不含标签上所说的植物成分或者含有其他成分;另外,还发现所谓的草药片剂里不过是米粉、芦笋和庭院常见植物成分,某些成分对于有过敏反应的病人还具有潜在危险性。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就此发起调查。
此事对不少海淘族和保健品族来说是不小的打击。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消费者报道》对食品工程博士,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先生对行了专访。
《消费者报道》:如何看待此次美国保健品造假事件?美国对食品药品的监管一向被认为是很严格的,为何还会出现此类问题?
云无心:美国对食品药品监管严格,但保健品(美国称为膳食补充剂)不在严格监管的范围。膳食补充剂的管理采取“备案制度”,上市并不需要FDA审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由厂家自己确定,然后通知FDA做个备案即可。FDA只在出现虚假宣传、安全事件、非法添加等情况时才进行处理。在监管膳食补充剂的权力上,美国FDA比中国食药监要弱得多。这一事件的出现,可以算是备案制度的弊端。
《消费者报道》:美国保健品出事后,不少人对国内的相关保健品没有信心,担心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您的了解,大蒜素、银杏素等产品,销售得如何?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购买此类产品时有哪些要注意的?
云无心:这些“植物精华”类产品,不管是合格还是造假的,我都不推荐,所以不存在购买时需要注意什么。像大蒜素之类的产品,不管它的功效是真是假,日常烹饪中加入大蒜做原料就可以了。而银杏素之类的,功效在科学层面上都只能用“可能有XX效果,但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来描述。
《消费者报道》:国内有不少“海淘族”,他们通过代购买国外的保健品产品,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如果购买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云无心: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这种现象存在的基础是消费者对国外监管和保健品品牌的“信任”。但是,至少美国对于此类产品的监管很弱,“监管规范”完全只是想象。而品牌这东西,在管理宽松的膳食补充剂行业,也是一厢情愿。而所谓的“海淘”,还可能遇到山寨产品,就更增加不确定性。
《消费者报道》:此前,国内也有声音认为,应该放开保健品的管理,采用类似美国的备案制度,对此您怎么看?这种方式是否合适?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云无心:备案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安全性、有效性或者产品真实性的问题,而是通过放松监管、依靠企业自律和市场选择来解决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中国保健品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宣传,以及非法添加药物成分。备案制度无助于解决这两个问题,反而可能让这两个问题变本加厉。在对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进行积极有效的监管之前,采取什么制度都没有用。
《消费者报道》:百姓对保健品应保持什么样的态度比较好?该如何挑选?
云无心:果是因为身体状况或者生活方式的特殊原因,导致难以从饮食中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那么适当地补充一点缺乏的成分也未尝不可。指望从保健品中获得额外的“保健功能”甚至治病防病,跟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买彩票中大奖上一样不靠谱。即使是需要一点补充剂,去药店买最平常最普通的就可以,没必要买昂贵的“外国品牌产品”,海淘这些产品更不靠谱。指望某个“高档”的品牌具有非凡的效果,只是配合奸商掏钱包而已。
《消费者报道》:在美国,保健品市场是否也很火热?哪种卖得最好?美国人对此是否理性?
云无心:美国的膳食补充剂市场每年的销售额大约几百亿美元,很多美国人也都多少会吃一些。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等占据很大的份额。其它的植物或者动物提取物也有不少,不过没有那么热门。美国的膳食补充剂不能宣传功效,价格也比较低,相对于他们的饮食开销来说不算什么,也就无所谓是不是理性。
《消费者报道》:在您看来,此次事件将对美国保健品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云无心:这次检出“问题”的基本上是提取物类的补充剂,其他销售量大的种类并没有“中招”。短期内对于涉事产品以及涉事商家会有一定影响,但美国人对于产品被检出不合格甚至召回都很习惯,不像国内的反响那么强烈。有消费者需求毕竟是这类产品存在的根本,估计过一段时间也就恢复了。
标签阅读: 美国“大品牌”保健品八成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