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资讯 » 医学前沿 » 正文

创伤性凝血病:辩证对待治疗新措施

发布时间: 2020-05-04 16:02:15      来源:http://健康报网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
手机查看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急救部马朋林   创伤性凝血病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其发病机制具有多源性。其中包括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急救部 马朋林 
 
  创伤性凝血病(Coagulopathy of Trauma)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其发病机制具有多源性。其中包括出血以及全身炎症反应(SIRS)诱导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丢失以及纤溶的激活,容量复苏对凝血物质的稀释,低体温或代谢性酸中毒导致凝血因子活性下降等。临床研究显示,随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的升高,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增加,死亡率显著升高。

  近年来,随着对创伤性凝血病认识的逐步提高,一些新的干预措施已试用于临床,如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

  价值:可控制无外科手术指征的出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安友仲教授:FⅦ在凝血过程中起十分关键的作用,无论在组织因子激活的外源性凝血途径中,还是由接触激活的内源性凝血途径中,FⅦ的活化是Ⅹ因子活化→激活凝血酶(Ⅱa)→生成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的必要条件。在创伤性凝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FⅦ大量消耗与丢失,而且在严重创伤诱导全身炎症反应急性期,肝脏对FⅦ的合成能力下降,导致血液中FⅦ的绝对量不足,这在创伤性凝血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些临床研究也已初步证实了rFⅦa的治疗价值,如显著改善无外科手术指征钝器伤出血患者的凝血状态,减少血液制品(FFP/RBC)的输入量;在心外科术后使用,能有效减少患者胸管的引流量等。

  需强调的是,对于创伤或大手术后中到大量的出血,传统治疗方法仍是首选。应先探明是否存在手术指征以及进行必要的传统治疗,如补充FFP、血小板、RBC以及抗纤溶等措施;对于难以控制的非外科出血,可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功能状态的条件下应用rFⅦa。

  风险:疗效尚待证实且存在安全风险

  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rFⅦa并非生理FⅦa,其生物学活性存在差异。和生理FⅦa一样,rFⅦ可通过组织因子依赖机制激活凝血过程。另一方面,rFⅦa可通过非组织因子依赖机制激活凝血过程,并且具有抗纤溶作用。因此,在同时具有高凝血危险的患者中应用,如DIC、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感染等,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此外,rFⅦa治疗的适应证、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仍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据。此外,同情性应用(Compassionate use),即所谓“死马当活马医”,缺乏循证依据。因此,rFⅦa在创伤性凝血病治疗中的应用指征、剂量以及安全性问题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加以证实。

  共识:严格掌握适应证与应用时机

  针对上述正反两方的论点,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

  北京协和医院陈德昌教授:看待新事物应该以辩证的观点,我们期待新思路、新方法、新药为一些复杂临床问题的处理提供帮助,但不能盲目趋从,更不能以商业利益来粗暴对待生命。rFⅦa应用于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是一件新事物。既往研究与观察表明, rFⅦa对于难治性、非外科手术所能控制、传统止血措施失败的大出血是一种选择,也挽救了不少该类患者的生命,但在目前认识的基础上,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与应用时机,同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辩论主席席修明教授和马朋林主任: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但凝血因子的缺乏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尽管rFⅦa的应用价值与风险存在争议,但rFⅦa的问世至少为该复杂问题的临床治疗多了一种选择。就目前的研究认识而言,较为一致的意见是,rFⅦa不能替代传统的止血治疗措施,而且在确认临床使用rFⅦa前,应注意调整内环境状态以及补充必要的凝血物质,使其疗效更加可靠,即应纠正低体温(>36.5℃)、酸中毒(pH>7.2) 以及低钙血症,同时使血小板>500000×109/L,纤维蛋白原0.5~1g/L, Hct>24%。 
  
 
 
(文/小编)
分享到:

润宝医疗网 Copyright © 2006-2020 AiBaoY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231 second(s), 66 queries, Memory 1.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