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总医院教授 孙健男
一种曾被误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其冠脉造影检出率明显低于尸检发现率。我们在近日完成的一项大样本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中,证实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可无创、准确地锁定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使其隐匿的身影“原形毕露”。
心肌桥未必是良性
冠状动脉通常走行于心脏心外膜下心肌表面的脂肪组织中,而少数人冠状动脉的部分节段却长入到心脏肌肉内,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到心肌表面来,呈“上下台阶征象”,这部分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其表面被外形似“桥”的心肌纤维组织覆盖,此部分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B)。由于心肌纤维覆盖了这部分冠脉血管,当心脏收缩时,会“挤住”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导致这部分冠状动脉管腔相对狭窄(狭窄程度可达到50%以上),并影响其供应区域的心肌血流灌注,从而引发心悸、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而在心室舒张期,MCA管腔则恢复正常,表现为“挤奶现象”。
长期以来,MB和MCA始终被认为是良性的解剖变异,尽管其尸检检出率高达15%~65%,但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人们经冠状动脉造影,才在临床中发现1名患者,并首次引入心肌桥(MB)的概念。
以往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诊断MB的主要手段,但冠脉造影仅能够对血管腔进行察看,无法直接观察血管横断面,也不能显示MB本身,对其病变检出率仅在2.6%~5%之间,同时冠脉造影检查因有创性、费用高等特点令患者不易接受。
CT能够准确锁定变异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我们利用64排CT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6123例。在对这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时,共检出MB979例,检出率为15.99%,发生于左前降支的MB- MCA为617处,占59. 91%,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168例,表现为胸痛胸闷症状者457例。研究表明,利用CTA和多层面重建技术,在诊断和筛查冠心病的同时,可进一步观察MB、MCA等各种解剖变异,并评价MB的位置、厚度,MCA的长度、走向,由此解释患者部分临床症状。
CT血管成像诊断MB的敏感性之所以高于冠脉造影,是因为前者不但可以显示MB,亦能直接显露位于心肌内的MCA,MCA是诊断MB的直接征象。及早发现MB并适当干预,比如预防性地服用一些药物,或给梗塞血管安装支架乃至手术治疗,即可避免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发生。
友情提示:随着检查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已认识到MB对MCA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会产生一定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心脏以正常节律收缩时,MCA不易形成管腔狭窄;但在情绪紧张或剧烈活动时,因为MB的频繁挤压,易使MCA血流灌注持续减少而引发心肌缺血,进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由于MB对其下MCA的长期反复机械压迫作用,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激活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并诱发血管痉挛等现象,加剧心肌缺血,加快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甚至血栓形成,因此较正常人更易出现心脏缺血事件。目前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加上大多数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因而误诊及漏诊率较高。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衣晓峰整理)
一种曾被误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其冠脉造影检出率明显低于尸检发现率。我们在近日完成的一项大样本影像学资料回顾分析中,证实64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可无创、准确地锁定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使其隐匿的身影“原形毕露”。
心肌桥未必是良性
冠状动脉通常走行于心脏心外膜下心肌表面的脂肪组织中,而少数人冠状动脉的部分节段却长入到心脏肌肉内,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到心肌表面来,呈“上下台阶征象”,这部分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其表面被外形似“桥”的心肌纤维组织覆盖,此部分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B)。由于心肌纤维覆盖了这部分冠脉血管,当心脏收缩时,会“挤住”被心肌纤维覆盖的血管,导致这部分冠状动脉管腔相对狭窄(狭窄程度可达到50%以上),并影响其供应区域的心肌血流灌注,从而引发心悸、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而在心室舒张期,MCA管腔则恢复正常,表现为“挤奶现象”。
长期以来,MB和MCA始终被认为是良性的解剖变异,尽管其尸检检出率高达15%~65%,但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上世纪60年代人们经冠状动脉造影,才在临床中发现1名患者,并首次引入心肌桥(MB)的概念。
以往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诊断MB的主要手段,但冠脉造影仅能够对血管腔进行察看,无法直接观察血管横断面,也不能显示MB本身,对其病变检出率仅在2.6%~5%之间,同时冠脉造影检查因有创性、费用高等特点令患者不易接受。
CT能够准确锁定变异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我们利用64排CT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6123例。在对这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时,共检出MB979例,检出率为15.99%,发生于左前降支的MB- MCA为617处,占59. 91%,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168例,表现为胸痛胸闷症状者457例。研究表明,利用CTA和多层面重建技术,在诊断和筛查冠心病的同时,可进一步观察MB、MCA等各种解剖变异,并评价MB的位置、厚度,MCA的长度、走向,由此解释患者部分临床症状。
CT血管成像诊断MB的敏感性之所以高于冠脉造影,是因为前者不但可以显示MB,亦能直接显露位于心肌内的MCA,MCA是诊断MB的直接征象。及早发现MB并适当干预,比如预防性地服用一些药物,或给梗塞血管安装支架乃至手术治疗,即可避免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发生。
友情提示:随着检查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已认识到MB对MCA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会产生一定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心脏以正常节律收缩时,MCA不易形成管腔狭窄;但在情绪紧张或剧烈活动时,因为MB的频繁挤压,易使MCA血流灌注持续减少而引发心肌缺血,进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由于MB对其下MCA的长期反复机械压迫作用,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激活血小板发生黏附、聚集并诱发血管痉挛等现象,加剧心肌缺血,加快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甚至血栓形成,因此较正常人更易出现心脏缺血事件。目前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加上大多数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因而误诊及漏诊率较高。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 (衣晓峰整理)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