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杨振纲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两年多艰辛工作发现,人的大脑不能自我修复,是因为神经干细胞不能产生特定类型的神经元。该成果为人工干预下通过神经干细胞迁移和移植治疗多种脑损伤疾病带来新曙光。该成果4 月23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以前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受损后不能自我修复,是因为大脑内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太少了。于是,多数科学家想方设法扩增神经干细胞的数量,以期帮助受损伤的大脑完成自我修复。而杨振纲课题组的研究却否定了这一做法。
研究人员在脑中风的大鼠模型中发现,它们极易受损伤的脑区是脑部的纹状体。纹状体内90%以上的神经元都是投射神经元。它们“个头”中等,浑身长满了“刺”。而由大鼠脑部自身的神经干细胞所产生的新生神经元“个头”都很小,身上几乎没有“刺”。
“就像一座房子倒塌后,我们需要砖块去重建它,但生产出来的建材却是小石子儿。”杨振纲课题组解释说。
杨振纲课题组研究证实,与“全能”的造血干细胞不同,神经干细胞不论是在胚胎时期还是成年以后,都只能产生一定种类的神经元。因此,在成人脑内找不到一种能生产出所有类型神经元的“全能制造者”。
杨振纲表示,未来,科学家将有可能利用表观修饰等多种遗传学的手段,诱导人体脑部的神经干细胞产生治疗疾病所需要的神经元。例如,有可能通过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进行干预和可控移植的细胞替代疗法治疗帕金森病。
这一研究成果也为类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细胞替代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