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衣晓峰 通讯员王慧颖)由哈医大附属第一临床学院曲秀芬教授主持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肌内神经生长因子与睫状肌生长因子的表达具有动态过程,并与交感神经的再生、过度支配和迷走神经的失支配相关。该研究为恶性心律失常用药及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最近获得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心脏性猝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在对室速和室颤发生机理的研究中,心肌梗死后局部自主神经重构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近年研究发现,心房颤动及快速心房起搏能引起心房电生理功能的改变,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这种现象被称为“心房电重构”。
曲秀芬教授课题组应用电生理、免疫组化技术和超声造影、多普勒超声及半定量RT-PCR等方法,探讨了心肌梗死后心脏局部自主神经重构现象,以了解神经重构对局部心室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左心室心肌梗死发生后,其梗死区周围、室间隔和右室中出现神经重构现象,表现为交感神经的过度支配和迷走神经的失支配。交感神经的过度支配具有动态演进过程,受心肌中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的调节。而迷走神经的失支配与睫状肌营养因子表达的降低密切相关。动物实验结果证实,β受体阻滞剂能缓解心肌梗死的交感神经过度支配与迷走神经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