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任 聿 记者胡德荣)国际整形外科医学界最具权威的刊物《美国整形外科杂志》,前不久发表学术论文《小耳畸形的全耳再造:来自中国6年350例的经验报告》。该报告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教授张如鸿领衔的研究小组6年研究的成果。
据悉,张如鸿研究小组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过程分两期,第一期为外耳轮廓解剖结构的重建和再造,第二期为颅耳角的重建。第一期和第二期手术间隔为半年以上,基本不影响患儿上学,平均住院5天~7天。
据介绍,该研究在6年时间里通过对350例个性化的全新耳再造,取得了两方面的创新:一是根据中国人种的皮肤特点、年龄层次的不同,提出了个性化耳支架的雕刻,即移植患者自体肋软骨进行雕塑重建外耳轮廓,使再造耳的细微结构体现得更为逼真,同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周期;二是在耳屏和颅耳角的重建方面,通过手术创新和改进取得了新的良好效果,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张如鸿教授还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全耳再造成功的评判标准。
据悉,张如鸿研究小组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过程分两期,第一期为外耳轮廓解剖结构的重建和再造,第二期为颅耳角的重建。第一期和第二期手术间隔为半年以上,基本不影响患儿上学,平均住院5天~7天。
据介绍,该研究在6年时间里通过对350例个性化的全新耳再造,取得了两方面的创新:一是根据中国人种的皮肤特点、年龄层次的不同,提出了个性化耳支架的雕刻,即移植患者自体肋软骨进行雕塑重建外耳轮廓,使再造耳的细微结构体现得更为逼真,同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周期;二是在耳屏和颅耳角的重建方面,通过手术创新和改进取得了新的良好效果,获得了一项国家专利。张如鸿教授还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全耳再造成功的评判标准。
(文/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