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天舒 王其玲)日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张敏鸣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利用一项磁共振纳米分子成像技术,早期发现癌细胞或恶性肿瘤的新生血管。这一获国家“863”计划资助的研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的新手段。
张敏鸣介绍说,癌症的生长与发展需要足够的营养供给,而这要依赖丰富的新生血管。一旦新生血管在癌组织内形成,癌细胞就会迅速生长。同时,新生血管也为癌细胞转移提供了通道。能否用非创伤性的影像学手段来探测癌症新生血管,从而准确地早期诊断癌症,一直是肿瘤学和影像学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目前在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学研究方面,磁共振技术具有分辨力高、能同时获得多个理化指标等优点,但磁共振敏感性较差,必经过有效的化学或生物学放大后才适用于对靶分子进行显像。如何筛选具有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靶向点”,成为当前磁共振纳米分子成像技术发展的关键。
张敏鸣指出,肿瘤细胞或者新生血管可以特异性表达某些整合素,如αvβ3,并能以一定的亲和力结合配体分子中的精—甘—天冬序列(RGD)。张敏鸣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连接有RGD多肽的特殊纳米微粒,进行模型兔的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与内皮细胞结合后,能够在磁共振上检测出模型肿瘤兔的肿瘤血管状态。这一研究为肿瘤纳米分子成像找到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