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天舒□
中华医学科技奖日前颁发,8项荣获一等奖的科研成果,从251项参与角逐的科研成果中脱颖而出。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91位权威医学专家参加了初审,60位专家参加了终审,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当前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
这些一等奖获奖项目的创新点和闪光点何在?中华医学科技奖执行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祁国明介绍了权威医学专家的点评。
1.中国人群高血压和冠心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及易感基因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顾东风等
点评:该研究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高血压病例对照组、高血压家系、冠心病病例对照组、心肌梗死家系的遗传表型数据库和基因组DNA库,为保护和开发中国人高血压和冠心病遗传资源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顾东风和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14个新的高血压和冠心病遗传易感位点,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发表SCI收录论文共44篇,累计影响因子149分。
2.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石炳毅等
点评:该研究通过开展多项尿动力学检查新技术的研究,能对下尿路功能障碍疾病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简便易行,特别适于临床推广应用,明显提高了下尿路功能障碍的诊断水平,结束了这类疾病难治的历史。
3.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应用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
温州医学院李校堃等
点评:该研究以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药物为研发突破口,先后获得了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这3个新药均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4.眩晕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孔维佳等
点评:该研究首次提出了眩晕疾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概念,在临床上应用该方法进行眩晕疾病治疗,有效率达91%。在全国70多家医院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眩晕疾病的治疗水平。
5.细胞因子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等
点评:该研究发现在健康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体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同时诱导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按不同比例混合,T细胞的免疫耐受仍能有效维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11联合应用,在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同时,更能有效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将上述研究成果用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明显改善了临床疗效。
6.颅咽管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游潮等
点评: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可定量检测的人脑颅咽管瘤动物模型和可冻存、复苏的体外细胞系,在国际上首次绘制了颅咽管瘤细胞周期图,并制订了颅咽管瘤综合治疗方案,使死亡率从32.3%降低到2.7%左右。平均随访77个月,证实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该项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7.主动脉夹层治疗新策略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孙立等
点评:该研究提出了适合国人的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理论,制订了主动脉夹层全新的治疗策略,并创立了多种术式,明显提高了患者手术成功率和远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已成为我国复杂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术式。
8.我国既往有偿供血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与控制策略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尊友等
点评:该研究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基因分析技术、传染病控制及行为干预理论,以发现有偿供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为研究起点,从查明艾滋病病毒感染暴发原因、掌握疫情特征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加强感染者管理来阻断二代传播、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